2019年12月24日拍攝的西藏那曲市雙湖縣110千伏變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初春,“世界屋脊的屋脊”阿裏地區,仍是白雪皚皚。在海拔4700多米的阿裏地區噶爾縣門士鄉(xiang) 一村,36歲的其美還在回味剛剛過去的、非同以往的藏曆新年。
“今年是我們(men) 大電網通電後的第一個(ge) 藏曆新年!以前全鄉(xiang) 一直都靠著風力發電和太陽能供電,用電不穩定,功率大的家用電器沒法正常使用。”其美高興(xing) 地說,“現在手機隨時可充電,過年新買(mai) 了個(ge) 電壓力鍋,既能燉肉還可以煮米飯。”
2020年12月,總投資74億(yi) 元的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投運,結束阿裏地區孤網運行的曆史,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阿裏地區缺電問題,改善了沿線近38萬(wan) 農(nong) 牧民用電問題。
這離不開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nong) 電工作部多年的艱苦努力。西藏麵積120多萬(wan) 平方公裏,地廣人稀。為(wei) 建設覆蓋全區的“光明網”,近年來國網西藏電力先後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裏4條“電力天路”,為(wei) 西藏脫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西藏山南市乃東(dong) 區昌珠鎮克鬆社區平措粉絲(si) 加工合作社生產(chan) 車間,負責人紮西先走到電動鞋套機前套上鞋套,接著轉過身來到電動洗手盆前洗手,再用旁邊的電動幹手器把手烘幹。車間內(nei) ,從(cong) 磨麵到成型、晾曬、凍幹再到最後的包裝,整個(ge) 流水線,全是用電。
“做粉絲(si) 不能突然停電,電壓也要穩,不然影響成形。如果停電,機器裏的澱粉十幾分鍾就會(hui) 凝固,清洗起來很不方便。”紮西說。
供電質量的提高,不僅(jin) 促進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還給群眾(zhong) 帶來穩定就業(ye) 和收入。平措粉絲(si) 加工合作社,解決(jue) 了10多名群眾(zhong) 的就業(ye) 問題。“自2016年,啟用新的電氣化設備後,粉絲(si) 的日產(chan) 量從(cong) 200斤漲到了2000斤。”紮西說,“忙的時候我們(men) 還會(hui) 請些零工,150元一天。固定員工月收入3500元左右,入股群眾(zhong) 年底還有3萬(wan) 到4萬(wan) 元的分紅。”
電力帶來的生產(chan) 生活巨變,老人有著更加深刻的體(ti) 會(hui) 。“以前用河水澆地幾個(ge) 村要輪著來,後來村裏打了7口機井用上了動力電,再也不用輪著澆地,還不用去河裏挑水了。”72歲的巴桑在克鬆社區居委會(hui) 旁經營著一家茶館,“油燈變電燈,煮飯用電鍋,劈柴用電鋸子,電足了做什麽(me) 都方便。”
2020年4月,西藏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普拉村1號安置點台變順利合閘,標誌著那曲市“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通電到戶”工程順利通電,該村109戶村民用上了放心電。
羅瑪鎮普拉村地處那曲市西南,平均海拔4520米,交通閉塞,供電係統薄弱。雖然當地居民搬入安置房已一年有餘(yu) ,但新的安置點還沒有接入大電網,臨(lin) 時用電措施和光伏太陽能板隻能勉強維持基本需求。
在了解到普拉村村民的用電困難後,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那曲供電公司對通電工程進行多次細致勘查,組織設計單位和參建單位研究製定科學合理的10千伏及以下中低壓配電工程建設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全麵加快建設並提前通電。
“之前我們(men) 村是依靠光伏板等臨(lin) 時措施用電,大功率電器無法正常使用,村民們(men) 不敢輕易開電燈、看電視。如今這些問題已成為(wei) 曆史。”那曲市羅瑪鎮負責人說。
“十三五”以來,在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nong) 電工作部和近10萬(wan) 名電力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依托新一輪農(nong) 網改造升級、“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33個(ge) 邊境小康村供電建設項目、833個(ge) 易地搬遷扶貧點配套電力設施建設、4807個(ge) 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接電任務先後完成。目前,西藏主電網已覆蓋全部74個(ge) 縣(區)。
幾天前,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nong) 電工作部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nong) 電工作部主任何龍壽說:“從(cong) 國網總部到西藏公司再到每個(ge) 市縣公司,我們(men) 合力促進了深度貧困地區農(nong) 網升級改造等工作開展,夯實了脫貧基礎。”
這是2020年11月29日在西藏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拍攝的西藏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輸電鐵塔。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西藏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薩嘎220千伏變電站,工作人員查看設備運行情況(2020年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