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北京。全國政協委員優(you) 秀履職獎表彰儀(yi) 式上,20名委員獲獎,19人上台領獎。
隻有一個(ge) 人,沒有到場。
他就是被譽為(wei) “青稞博士”的尼瑪紮西委員。
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裏下鄉(xiang) 調研途中,一場車禍奪去了尼瑪紮西55歲的生命。
生前,他是我國知名的青稞研究專(zhuan) 家,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黨(dang) 組副書(shu) 記、院長,理學博士,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
他也是西藏農(nong) 民的兒(er) 子,把一生獻給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
2020年5月2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hui) 議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舉(ju) 行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這是尼瑪紮西委員在發言。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尼瑪紮西出生於(yu) 西藏山南市紮囊縣紮塘鎮雜玉村,1985年從(cong) 西北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後出國深造,1999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就職於(yu)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
自此之後,他帶領團隊在高原青稞研究領域取得諸多突破,建立了首個(ge) 青稞核心種質庫,並構建了全球首個(ge) 青稞全基因圖譜,於(yu) 全球首次揭示了青稞起源與(yu) 進化。
而他最為(wei) 人所熟知的,是“藏青2000”——這是曆經19年,他和團隊科研育成的青稞新品種,平均畝(mu) 產(chan) 350公斤。至今,“藏青2000”是青稞生產(chan) 史上唯一年示範推廣超100萬(wan) 畝(mu) 以上的品種。
尼瑪紮西(前右二)在“藏青2000”示範田裏介紹這一新品種。新華社發
作為(wei) 與(yu) 尼瑪紮西相識近30年的老友,全國政協委員、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清楚地記得,尼瑪紮西去世後一個(ge) 多月,他到日喀則農(nong) 區調研,農(nong) 民們(men) 總是在田間地頭對他提起:“尼瑪紮西博士走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他給我的印象,就是個(ge) 普普通通的農(nong) 民。”日喀則市白朗縣巴紮鄉(xiang) 金嘎村達娃頓珠說,當年,村裏幾個(ge) 種糧大戶試種“藏青2000”後出苗緩慢,到鎮政府門口討說法。尼瑪紮西就帶著農(nong) 民到農(nong) 田裏,用手刨開土地,刨到手指脫皮,讓農(nong) 民看已經發了芽的種。晚上,他又給全鎮農(nong) 民開會(hui) ,解釋出苗晚的緣由。
“若一個(ge) 星期後青稞還沒出苗,今年大家的損失我來負責!”尼瑪紮西做承諾時的音容,至今還停留在達娃頓珠的記憶裏。
這是尼瑪紮西(左一)在了解青稞種植情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他把農(nong) 民當親(qin) 人,農(nong) 民把他當寶貝。”圖登克珠說,自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尼瑪紮西的每件提案和每次發言,都與(yu) 青稞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牧業(ye) 科技人員培養(yang) 有關(guan) ;每件提案,他都會(hui) 谘詢參會(hui) 委員的建議;他辦公室的大門,隨時向基層幹部、科研人員敞開……
“對農(nong) 民的事,他總是慎之又慎。”圖登克珠說,“在他心裏,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是神聖的,是需要擔當的。他來到這個(ge) 會(hui) 場,就是為(wei) 了能把西藏農(nong) 牧民的心聲傳(chuan) 出去。”
這是尼瑪紮西老家西藏山南市紮囊縣紮唐鎮雜玉村(2020年10月1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我的家鄉(xiang) 土地貧瘠,糧食產(chan) 量很低。我小時候就一心想著讓青稞長好。”生前,他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這樣說。
他實現了自己許下的諾言。如今,西藏青稞總產(chan) 量已突破80萬(wan) 噸、糧食總產(chan) 量突破100萬(wan) 噸。他帶領團隊已選育並審定“藏青2000”“冬青18號”等一大批高產(chan) 、優(you) 質、多抗型新品種,常年占西藏青稞種植麵積的50%以上,累計在青藏高原推廣818萬(wan) 畝(mu) 。經中國農(nong) 科院效益測評,其社會(hui) 經濟效益達27億(yi) 元。
圍繞西藏農(nong) 牧業(ye) 增產(chan) 增效和脫貧攻堅的技術需求,尼瑪紮西和團隊大力集成創新和示範推廣了青稞增產(chan) 、犛牛育肥、奶牛飼養(yang) 、絨山羊擴繁、高原漁業(ye) 、果樹栽培、食用菌生產(chan) 等方麵的實用技術40多項,建立農(nong) 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22個(ge) 。
他所期待的高原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在擘畫藍圖:隨著現行標準下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西藏自治區提出,優(you) 先發展農(nong) 牧業(ye) 農(nong) 牧區,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形成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全麵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加快推進農(nong) 牧業(ye) 農(nong) 牧區現代化。
這是尼瑪紮西(左一)在試驗田內(nei) 介紹青稞品種。(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藏族人民心中,青稞被譽為(wei) “長在天上的作物”,藏族民歌有雲(yun) :“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從(cong) 此感謝雲(yun) 雀鳥,萬(wan) 眾(zhong) 珍愛青稞粒。”
尼瑪紮西如傳(chuan) 說中的雲(yun) 雀,銜來一粒種子,一枚陽光。最後將自己化作一粒種子,回歸大地。
而他培育的無數青稞種子,已在雪域高原山山水水間生根發芽。
又一年,高原的青稞埋進土壤,而“青稞博士”卻永遠地走了。
但他卻把成果留在了青藏高原,也將自己留在了農(nong) 民心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