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ge) 冬天的句號都是春暖花開,
就好像62年前的今天,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西藏各族人民開展民主改革,
殘酷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土崩瓦解,
把西藏曆史的“冬天”永遠畫上了句號,
從(cong) 此,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解放,
溫暖的陽光普照雪域高原!
西藏各族人民永遠銘記——“3·28”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
62年過去,今天的西藏,已消除絕對貧困,實現脫貧摘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美麗(li) 西藏建設成效顯著。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wan) 家。”讓我們(men) 通過一組高原藏家人的生活物件,細數雪域高原發展變化。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百姓用來打酥油茶的工具。
過去,酥油桶一般以木質為(wei) 主,打茶時需上下抽拉,費時費力。
如今,隻需輕輕一按開關(guan) ,電動酥油攪拌機就能製作出醇香可口的酥油茶。
背水桶
“背水桶”曾是西藏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具之一。
每天清晨或傍晚,不少農(nong) 牧民(多是婦女)會(hui) 背著水桶去數公裏外的水源地鑿冰取水。
2001年以來,西藏在74個(ge) 縣(區)全麵推行建設高寒地帶飲水安全工程。
如今,幹淨的自來水通到了院子裏,農(nong) 牧民下河背水逐步成為(wei) 曆史。
藏袍
過去,百姓藏袍一穿就是一兩(liang) 年。
以氆氌(毛織品)為(wei) 主的藏袍質地粗糙、色彩單一、穿戴不便。
如今,藏袍已不再是人們(men) 的唯一選擇。
質地考究、色彩豐(feng) 富、季節分明的便裝廣受青睞。
墨鏡
由於(yu) 西藏陽光強烈、降雪量大,曾經,西藏農(nong) 牧民佩戴犛牛毛編織的眼罩防止雪盲及白內(nei) 障等疾病。
如今,各類護眼產(chan) 品琳琅滿目、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白內(nei) 障等曾經困擾西藏群眾(zhong) 的眼科疾病得到了有效控製,農(nong) 牧民放牧生活更加方便。
牛糞
“屋外囪口生煙、屋內(nei) 煙塵嗆人”是西藏許多農(nong) 牧區冬日生活的寫(xie) 照。
如今,“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逐漸在高原大地廣泛使用,既清潔,又環保。
黑帳篷
黑帳篷,藏語為(wei) “芭”,是由犛牛毛編織而成的。
過去,黑帳篷是牧人的家,雖攜帶方便,但保暖性、抗風雨差。
如今,國家實施“小康新居”工程,廣大農(nong) 牧民住上了寬敞、明亮、配套設施齊全的安居房。
馬鞍
藏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
過去,交通不便,馬是西藏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人們(men) 對馬鞍有著特別的講究。
如今,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立體(ti) 交通的形成,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已取而代之。
二牛抬杠
昔日高原人背畜馱青稞、麥子,“二牛抬杠”踩場打麥。
上世紀60年代,西藏農(nong) 村第一次使用內(nei) 地製作的鐵犁代替延用數百年的木犁。
上世紀70年代,拖拉機第一次進“公社”大院,藏族人民以迎接“新娘”的隆重儀(yi) 式迎接“鐵牛”。
如今,在西藏農(nong) 村,擁有拖拉機、汽車不再是稀罕事,現代農(nong) 業(ye) 機械早已覆蓋高原鄉(xiang) 村。
策劃:沈虹冰、羅布次仁
統籌:張京品、普布紮西、劉東(dong) 凱
記者:春拉、格桑邊覺、晉美多吉、覺果
編輯:李小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