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1.1歲;
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和12.7%,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整體(ti) 脫貧,貧困群眾(zhong) 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wan) 元,連續被中央確定為(wei) “綜合評價(jia) 好”,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問題;
義(yi) 務教育鞏固率95%,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10.2年;
城鎮零就業(ye) 家庭、控輟保學、包蟲病綜合防治保持動態“清零”……
一組組喜人數據背後,是西藏民主改革62年來的滄桑巨變,是西藏各族群眾(zhong) 日子紅紅火火,滿懷信心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的最好證明。
當家做主變身新主人
一春芳意,三月和風。西藏三百六十萬(wan) 各族兒(er) 女迎來了西藏民主改革62周年。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徹底驅逐西藏的帝國主義(yi) 勢力,和平解放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站起來。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hui) 議投票決(jue) 定,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為(wei)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讓包括藏族在內(nei) 的全體(ti) 中華民族永遠牢記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這一曆史性事件。
對西藏山南乃東(dong) 區克鬆社區的每一名群眾(zhong) 來說,3月28日,是一個(ge) 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1959年3月,就是在這裏,克鬆的農(nong) 奴們(men) 燒毀借條、砸碎鐐銬、獲得新生,拉開了西藏民主改革的帷幕。
克鬆社區,距拉薩兩(liang) 小時車程。遠遠地,人們(men) 就能看見村口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鬆”幾個(ge) 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鬆。李海霞 攝
寬闊整潔的村道旁楊柳已吐出嫩芽,迎著陽光生機勃發。幾位老人坐在家門口曬著太陽玩“阿布朵”(擲石子),笑容始終掛在臉上。
老人們(men) 曬著太陽玩“阿布朵”(擲石子)。李海霞 攝
見到73歲的巴桑老人是在克鬆社區居委會(hui)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克鬆居委會(hui) 叫克鬆莊園,是舊西藏農(nong) 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莊園之一。1959年,西藏平息叛亂(luan) 後,克鬆成為(wei) 西藏第一個(ge) 進行民主改革的村子,因此被稱為(wei)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這裏建立了西藏曆史上第一個(ge) 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支部、第一個(ge) 農(nong) 民協會(hui) 、第一個(ge) 人民公社、第一個(ge) 教學點。
11歲之前,巴桑是克鬆莊園的農(nong) 奴。“吃不飽穿不暖,動不動就要遭毒打。”這是他童年裏最疼痛的記憶。
“那時候村裏哪有現在這樣的房子,都是低矮破舊的土房,農(nong) 奴和牛羊住一起。”巴桑說話時神色凝重,語速很慢,“從(cong) 來沒想過有一天會(hui) 過上這麽(me) 幸福的日子。”
窗外,春陽煦暖,萬(wan) 物勃發。
1959年以前,這裏的所有土地歸克鬆莊園領主;而今,克鬆人均耕地麵積達到1.7畝(mu) ,他們(men) 種植蔬菜瓜果,種植經濟林木,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從(cong) 1959年59戶302人到現在242戶883人、從(cong) 沒有收入到人均收入達24308.22元、從(cong) 隻能屈膝彎腰做農(nong) 奴到民主改革後翻身當家做主,如今的克鬆,柏油馬路連通首府拉薩,一排排漂亮的新民居羨煞旁人,孩子們(men) 上學教育不用花錢,看病有醫療報銷……群眾(zhong) 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感謝共產(chan) 黨(dang) ,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我們(men) 克鬆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巴桑說。
克鬆社區寬闊整潔的路麵。李海霞 攝
脫貧摘帽擁抱新生活
2019年底,西藏貧困縣區全部實現摘帽,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在這背後,是黨(dang) 中央一直以來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特殊關(guan) 懷。
從(cong) 1980年到2010年,黨(dang) 中央先後召開5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每次都根據現實情況作出重大戰略決(jue) 策部署,舉(ju) 全國之力支持西藏。30年間,西藏累計落實投資2033.2億(yi) 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資1700多億(yi) 元。全國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6600多個(ge) ,資金投入230多億(yi) 元。先後有6批4700多名援藏幹部、數萬(wan) 名援藏人才奮戰高原、無私奉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召開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把西藏在黨(dang) 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提升到新高度。在2015年8月召開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富民興(xing) 藏,就是要把增進各族群眾(zhong) 福祉作為(wei) 興(xing) 藏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民族團結和民生改善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hui) 全麵進步,讓各族群眾(zhong) 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20年8月,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再次指出,做好西藏工作,“必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如何助力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促進民生改善?當地根據實際情況,產(chan) 業(ye) 興(xing) 區、扶貧扶智,助力經濟發展和百姓增收。據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蔬菜所馬鈴薯課題組(國家馬鈴薯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拉薩綜合試驗站)負責人曾鈺婷介紹,自2008年以來,她帶領團隊成員開展脫毒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工作,足跡遍布西藏30個(ge) 馬鈴薯主產(chan) 縣,“到目前,累計推廣麵積2.376萬(wan) 畝(mu) ,平均畝(mu) 產(chan) 3311公斤(增產(chan) 56.5%),總產(chan) 量7866.94萬(wan) 公斤,總效益達到了12587.1萬(wan) 元”,不僅(jin) 有力推動了西藏馬鈴薯的生產(chan) 發展和農(nong) 牧民增收,也促進了西藏馬鈴薯產(chan) 業(ye) 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
與(yu) 此同時,西藏教育事業(ye) 全麵發展。不少年輕人轉變就業(ye) 觀,積極返鄉(xiang) 創業(ye) ,投入到家鄉(xiang) 建設中。日喀則江孜縣90後藏族小夥(huo) 兒(er) 旦增稱來便是其中一員。大學畢業(ye) 後,他果斷放棄“鐵飯碗”回到家鄉(xiang) ,為(wei) 擺脫江孜藏毯的發展困境,他建立藏毯加工廠,吸納周邊貧困群眾(zhong) 就業(ye) 。今年初,旦增稱來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稱號。
“以前自己做藏毯的時候,一個(ge) 月能有3000塊錢的收入已經算是很高了,現在我們(men) 每個(ge) 月工資6000多,而且還不用擔心銷路問題。”一位在旦增稱來的工廠工作的編織者笑著說。他們(men) 用勤勞雙手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擁抱美好生活。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間已累計向西藏投資3136億(yi) 元,超出規劃投資額17.3%。西藏發展取得全方位進步、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實現了從(cong) 水桶到水管、從(cong) 油燈到電燈、從(cong) 土路到柏油路的改變,人均預期壽命從(cong) 1959年前的35.5歲提高到現在的71.1歲……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西藏糧食產(chan) 量103.96萬(wan) 噸,肉奶類產(chan) 量76.96萬(wan) 噸,蔬菜產(chan) 量84.36萬(wan) 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
民主改革62年以來,在黨(dang) 中央的親(qin) 切關(guan) 懷下,西藏老百姓過上了美好富足的幸福生活。可以說,民主改革使西藏社會(hui) 製度一步跨千年,脫貧攻堅讓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共譜民族團結新篇章
幾年前,辜名忠帶著妻子從(cong) 四川老家來到克鬆,承包了幾座溫室大棚。“聽說這兒(er) 搞大棚比老家收入高。”他說。
背井離鄉(xiang) 來到這裏,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差點就‘打道回府’了。”但很快,他們(men) 發現所有擔心都是多餘(yu) 的。當地老百姓非常熱情,經常到他那兒(er) 串門聊天。遇到事兒(er) ,找居委會(hui) 就能解決(jue) 。
“他們(men) 非常好,像家人一樣關(guan) 心我們(men) 這些外地人。”
當地家家戶戶有牛羊,大棚裏不要的蔬菜葉子就成了最好的飼料。“我們(men) 留著也沒用,就叫他們(men) 拉走了。”辜名忠一邊忙著剝萵筍葉子一邊說。
就在他們(men) 家大棚門口,記者看到洛桑頓珠正忙著裝運,後備廂塞得滿滿當當。“他們(men) 人好,我們(men) 家牛吃的都是新鮮菜。”洛桑頓珠操著濃重的鄉(xiang) 音說。
辜名忠在溫室大棚。李海霞 攝
和辜名忠一樣感受到溫暖的還有馬三虎。20多年前,他從(cong) 家鄉(xiang) 甘肅臨(lin) 夏來到拉薩市納金路北社區,在這裏租下一間門麵房,經營起了日用百貨。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周邊居民。
“大家都願意來我這兒(er) 買(mai) 東(dong) 西,我們(men) 相處得非常融洽,一些鄰居有空了就來看我,問我有沒有什麽(me) 困難,需不需要幫助。”馬三虎笑著說,“我都70多歲了,在這兒(er) 生活了幾十年,對這兒(er) 的感情非常深。”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wei) 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無論是辜名忠還是馬三虎,來自千裏之外的他們(men) ,已將西藏當成第二故鄉(xiang) 。他們(men) 與(yu) 當地群眾(zhong)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著美麗(li) 的雪域高原,這是“民族團結”最樸實的寫(xie) 照 。
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自治區主席齊紮拉在接受“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ti) 調研行采訪組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民族團結社會(hui) 和諧是西藏的最大成就。連續好多年,西藏的安全感獲得感在全國的排名都是靠前的,拉薩市連續好多年的幸福指數也是在全國前列。全體(ti) 老百姓都覺得隻有團結、和諧、穩定、進步,大家才可以安居樂(le) 業(ye) 。”
今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各族人民將奮力譜寫(xie)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西藏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