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擁有眾(zhong) 多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動植物又是自然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過去5年,西藏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工作,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能力,進一步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確保野生動植物資源總體(ti) 良好。
加大力度,保護物種種群數量呈恢複性增長態勢
羌塘保護區肆意奔跑的藏羚羊、雅江畔翩翩起舞的黑頸鶴、草原深處“若隱若現”的野犛牛……根據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西藏現有陸生脊椎動物1072種,其中,哺乳動物197種,鳥類700種,爬行動物107種,兩(liang) 棲動物68種。現有野生動物中被列為(wei) 國家和西藏自治區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4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0種,西藏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三有”動物352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動物種達140餘(yu) 種。
全區共有高等植物6600餘(yu) 種,其中,維管束植物5900多種,苔蘚植物7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珍稀植物38種,西藏自治區重點保護植物40種,另有214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保護成效逐漸顯現,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恢複性增長明顯。藏羚羊種群數由原來的5—7萬(wan) 隻增加至現在的20萬(wan) 隻左右,藏野驢由原來的5萬(wan) 隻左右增加至現在的9萬(wan) 隻左右,黑頸鶴由原來的1000—3000隻上升到目前的8000隻左右,野犛牛增加至現在的1萬(wan) 頭左右,雪豹、盤羊、岩羊等野生動物恢複性增長明顯,野生動植物生境、棲息地等基本保持原生自然狀態。其中,藏羚羊、野犛牛數量占整個(ge) 種群數量的70%以上,黑頸鶴越冬數量占整個(ge) 種群數量的80%。
落實項目,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
“十三五”期間,西藏共落實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7個(ge) 、重要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工程6個(ge) 、西藏自治區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試點1個(ge) 、中央財政林業(ye) 改革發展資金濕地補助項目79個(ge) 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補助項目20個(ge) ,以及繼續落實實施野生動物肇事補償(chang) 政策,共落實投資10.88億(yi) 元,是“十二五”到位項目的2.09倍,到位資金的1.33倍。
西藏先後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管控工作的緊急通知》《關(guan) 於(yu) 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的通知》《關(guan) 於(yu) 全麵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切實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通知》等文件,切實履行部門職責,狠抓工作落實。積極利用“普法宣傳(chuan) 周”“世界動植物日”“世界環境日”等時機,麵向基層、麵向社區舉(ju) 辦和參與(yu) 各種宣傳(chuan) 活動。充分利用媒體(ti) 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文化宣傳(chuan) 的專(zhuan) 題報道。實施野生動物救護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7個(ge) (7市地),到位資金2943萬(wan) 元,7市地共新建救護站點業(ye) 務用房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配置了必要的野外救護設備、受傷(shang) 受困動物處置以及防護設備。積極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chang) 商業(ye) 保險試點工作,目前,肇事補償(chang) 商業(ye) 保險等各項工作已在全區7市地全麵展開,2016年至今共兌(dui) 付野生動物肇事補償(chang) 資金4.79億(yi) 元,實現了維護群眾(zhong) 利益、保護野生動物的雙贏目標。
完善體(ti) 係,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工程取得實效
濕地與(yu) 森林、海洋並稱地球三大生態係統,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被人們(men) 譽為(wei) “地球之腎”。西藏濕地麵積居全國第二,類型獨特多樣,是世界上特殊的高原濕地分布區,共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等4類17型,是我國濕地類型齊全、數量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
根據全國濕地資源第二次調查結果顯示,西藏濕地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全區7市地中,那曲市濕地麵積最大,為(wei) 299.3萬(wan) 公頃;阿裏地區濕地麵積位居第二,為(wei) 200.64萬(wan) 公頃;其他依次為(wei) 日喀則市、山南市、拉薩市、林芝市和昌都市。
全區濕地範圍內(nei) 野生動物有鳥類57種、魚類71種、兩(liang) 棲動物45種、爬行動物55種、哺乳動物132種,其中,屬於(yu)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有47種;野生植物有591種,濕地植被有5個(ge) 植被型組、11個(ge) 植被型,植被群係超過81個(ge) 。
“十三五”期間,西藏濕地保護管理步入法治軌道,先後頒布實施了《西藏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西藏西藏自治區濕地認定和名錄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西藏自治區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等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一區一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瑪旁雍錯、麥地卡等7處西藏自治區級以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以及紫曲河、雅尼、嘎朗、朱拉河等4處國家濕地公園都出台了詳細的管理辦法。
濕地保護體(ti) 係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5處、國家濕地公園22處(含試點),共有4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以自然保護區為(wei) 主體(ti) ,國家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等多種方式的濕地保護體(ti) 係逐步形成,全區受保護濕地麵積達448.87萬(wan) 公頃,占全區濕地麵積的68.75%。
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工程取得實效。近年來,通過《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規劃(2008—2030年)》和中央財政林業(ye) 改革發展資金,共實施各類濕地保護與(yu) 恢複、濕地保護補助等工程項目110餘(yu) 項,落實資金8.6億(yi) 元,對60多萬(wan) 公頃濕地實施管護,對10多萬(wan) 公頃濕地開展保護恢複,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試點穩步推進。
2014年至今,西藏共落實中央和西藏自治區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試點資金1.84億(yi) 元。西藏自治區財政投入資金4866.8萬(wan) 元,共聘用管護員737人,監管員93人,對試點範圍內(nei) 41.18萬(wan) 公頃重要濕地進行管護。同時,聘用2127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當地濕地資源管護(平均管護期3年),提供38839個(ge) 濕地管護和監管生態崗位,使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從(cong) 濕地保護中受益,實現濕地保護與(yu) 改善群眾(zhong) 生活水平雙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