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羚牛。圖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提供
在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保護地司、西藏林業(ye) 和草原局以及中國綠化基金會(hui) 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西子江生態保育中心在雅魯藏布大峽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調查在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按照不同生境、海拔設計布設監測樣線,計劃通過長期的監測來全麵了解保護區重點保護物種的分布、數量等本底情況。根據最新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此次在該保護區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8種,包括雲(yun) 豹、金貓、豺、喜馬拉雅鬣羚、赤斑羚等。
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雅魯藏布大峽穀全長504.6千米,海拔跨度從(cong) 7782米的東(dong) 喜馬拉雅最高峰南迦巴瓦到僅(jin) 550米的墨脫雅魯藏布江河穀,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穀。該區域具有全球矚目、國內(nei) 領先的生態價(jia) 值,是全球34個(ge)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東(dong) 喜馬拉雅熱點地區的核心區。
研究顯示,該地區有已知青藏高原高等植物種類的2/3,哺乳動物的1/2,昆蟲的4/5,以及中國大型真菌的3/5。這裏孕育了從(cong) 熱帶到寒帶幾乎所有的陸生植被類型,稀有性和特有性顯著,包括巨柏、墨脫冷杉等諸多本區特有種,被譽為(wei) “天然植被博物館”。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有蹄類與(yu) 食肉類動物類群種類最豐(feng) 富而獨特的地方之一;有虎、雲(yun) 豹、赤斑羚、豺等瀕危物種的種群生存,更有虎、豹、雪豹和雲(yun) 豹四種大型貓科動物在同一條河穀棲居的生態奇觀;特別是存有我國唯一確認的孟加拉虎棲息地,並且該種群極具保護和恢複的潛力。
植物多樣性豐(feng) 富且珍稀度高
從(cong) 墨脫南部海拔500米的雅魯藏布江麵,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水平距離不過40公裏,卻具有熱帶、亞(ya) 熱帶、溫帶、寒帶、高原、幹旱河穀和高寒冰川的自然條件,集中了從(cong) 熱帶到寒帶幾乎所有的植被類型,是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nei) 極其罕見的集多種氣候帶原始植被聚集分布區域。
該地區是中國植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且珍稀度高,稀有性和特有性極其明顯。目前已發現維管束植物5039種,苔蘚植物512種,分別占西藏自治區維管束植物總種數的65%和苔蘚植物總種數的65%,分別占全國維管束植物總種數的13%和苔蘚植物總種數的25%。有大量西藏特有種,其中以墨脫命名的植物達到40多種,包括喜馬拉雅崖爬藤、巨柏、西藏柏木、林芝雲(yun) 杉、西藏天料木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就有20餘(yu) 種,包括滇桐、長蕊木蘭(lan) 、穗花杉等,也是我國一級保護植物、雅江河穀的旗艦物種——巨柏的核心分布區。
有蹄類與(yu) 食肉動物類最多地區
該地區是我國少有的位於(yu) 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中低海拔地區,位於(yu) 古北界與(yu) 東(dong) 洋界兩(liang) 大動物地理區係交匯區,區內(nei) 動物物種組成極其多樣。
2020年10月,受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保護地司委托,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西子江生態保育中心在雅魯藏布大峽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調查在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按照不同生境、海拔設計布設監測樣線,計劃通過長期的監測來全麵了解保護區重點保護物種的分布、數量等本底情況。“截至2021年3月,調查已經記錄到獸(shou) 類32種,鳥類30種。”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趙翔說。根據最新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此次拍攝到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包括不丹羚牛、雲(yun) 豹、金貓、大靈貓、豺、喜馬拉雅鬣羚、赤斑羚、棕尾虹雉等8種。
經過統計,此次調查共拍攝到雲(yun) 豹26次,而且在多個(ge) 樣點均拍攝到不同行為(wei) 的影像,表明墨脫區域的森林為(wei) 雲(yun) 豹提供了充足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共拍攝到金貓65次,並且記錄到了花斑型、麻褐色型、黑色型、灰色型、紅棕色型等至少五種色型的個(ge) 體(ti) 。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犬科動物豺,拍攝次數達到52次,且多為(wei) 群體(ti) 活動。
“本次調查在多個(ge) 點位均拍攝到雲(yun) 豹、金貓、豺等多種高等級食肉動物同域共存的情況,這裏完整的森林生態係統支撐了高密度的有蹄類,為(wei) 頂級食肉動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繁衍空間,同時也保證了該區域頂級食肉動物的種群穩定。”參與(yu) 調查的西子江生態保育中心負責人李成介紹。
根據已有資料初步統計,在大峽穀保護區內(nei) 的有蹄類動物,包括斑羚、鬣羚、岩羊、麝類、鹿類等至少14種,大峽穀保護區是我國有蹄類與(yu) 食肉動物種類最密集的地區。
據悉,該調查項目得到了西藏林業(ye) 和草原局、林芝林業(ye) 和草原局、墨脫林業(ye) 和草原局等部門的支持。下一步,調查人員希望通過科學的調查和監測,為(wei) 這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開展基於(yu) 社區的保護行動,為(wei) 在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下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存進行探索和示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