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羅布做了37年的針線活。歲月在飛針走線間溜走,他從(cong) 師父那學來的拉薩堆繡唐卡技藝成為(wei) 了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手上慢慢變厚的繭,也見證著羅布一步步成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廣受尊敬的一級唐卡畫師。
4月5日,拉薩堆繡唐卡技藝傳(chuan) 承人羅布(右)正在和學生共同完成一幅新的堆繡唐卡。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與(yu) 更多人熟知的手繪唐卡不同,堆繡唐卡講究堆、貼、繡等技法,畫麵構圖嚴(yan) 謹、均衡、豐(feng) 滿、多變。最特別的是,在製作堆繡唐卡時,線條都要用馬尾纏上彩色的絲(si) 線縫繡,有的還需在局部嵌上珠寶。
13歲那年,原本在西藏林周縣放牛的羅布進入色拉寺,拜堆繡唐卡藝僧洛桑列珠(已故)為(wei) 師,學習(xi) 傳(chuan) 統的拉薩堆繡唐卡技藝。從(cong) 穿針引線、剪裁、熨燙等基本功入門,當熬過了最初的枯燥,羅布漸漸愛上這門技藝,並立誌將其作為(wei) 一生的追求。
4月5日,拉薩堆繡唐卡技藝傳(chuan) 承人羅布正在進行創作。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攝
拉薩堆繡唐卡在內(nei) 容上主要講述西藏的曆史、文化、宗教、科學技術等,畫幅一般較大。創作一幅拉薩堆繡唐卡花費的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在羅布看來,學有所成的秘訣不在於(yu) 有多聰穎過人,唯有“堅持”二字。
每當工作時,羅布盤腿席地坐於(yu) 屋內(nei) 一角,思緒沉浸在飛針走線間,任憑屋內(nei) 光線明暗變化。“創作的時候,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從(cong) 業(ye) 30多年,羅布佳作頻出,其中一幅名為(wei) 《吉祥天母》的作品他極為(wei) 珍視。
這幅作品用的是老布料,找齊原材料就花了一番功夫。製作期間,羅布白天工作,晚上擠出時間創作,前後花了5年時間才完成。匠心之作也廣受讚譽,《吉祥天母》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統技藝大展中榮獲金獎。至今20多年過去,這幅作品看上去依然色彩亮麗(li) ,栩栩如生。曾有人想出數百萬(wan) 元人民幣購買(mai) ,但被羅布拒絕。
4月5日,記者拍攝的正在創作中的拉薩堆繡唐卡作品。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攝
“做這一行不為(wei) 掙錢,也不圖名利。通過自己的創作,把一個(ge) 個(ge) 藏傳(chuan) 佛教人物以及花卉鳥獸(shou) 鮮活地呈現出來,心中很有成就感。”羅布說。
針線穿梭的歲月看似一成不變,但許多改變正逐漸發生。拉薩堆繡唐卡技藝如今已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保護傳(chuan) 承的力度大大增加。羅布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還參與(yu) 製定了西藏自治區《傳(chuan) 統貼(堆)繡唐卡地方標準》。
“和我十多歲剛入門時相比,現在拉薩堆繡唐卡的知名度更高了,學習(xi) 的人也更多了。”羅布說,政府部門和社會(hui) 各界對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愈加重視,西藏經濟發展、遊客增多也讓拉薩堆繡唐卡贏得了更多人的青睞。
4月5日,拉薩堆繡唐卡技藝傳(chuan) 承人羅布正在進行創作。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攝
擁有悠久曆史的拉薩堆繡唐卡技藝本身也在向前發展。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羅布常有機會(hui) 赴內(nei) 地交流,他樂(le) 於(yu) 和不同派係的刺繡傳(chuan) 承人切磋。如今,他在創作時也會(hui) 借鑒吸收一些“蘇繡”的技巧,一些拉薩堆繡唐卡所需的原材料,也是從(cong) 蘇州運送而來。“我們(men) 通過學習(xi) 不同刺繡技藝的優(you) 點,來創新發展拉薩堆繡唐卡技藝。”
“想學拉薩堆繡唐卡技藝的人,不分男女,不論年齡,直接聯係就行。”羅布說,把拉薩堆繡唐卡技藝發揚光大,是責任,更是畢生的心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