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進行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重要載體(ti) ,每一個(ge) 紅色基地都有自己的黨(dang) 史故事,都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來艱苦奮鬥的見證。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開展以來,拉薩市依托紅色資源,紮實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推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走深走實。
在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
感受新舊西藏天壤之別
62年前,攝影師藍誌貴用鏡頭定格了一位名叫桑登的西藏農(nong) 奴。《桑登求乞》《桑登分到了土地》兩(liang) 幅照片,分別記錄了桑登流浪行乞的悲慘及擁有土地後的歡欣。這既是經典的西藏影像作品,更成為(wei) 西藏民主改革的生動注腳。這兩(liang) 張衝(chong) 擊力極強的圖片目前陳列在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內(nei) 。
3月28日是第62個(ge)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當天,經過新裝修、布展的我國唯一廢奴運動紀念館——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在拉薩正式開館,真實再現了這段曆史。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新館開館以後,拉薩市多次組織幹部群眾(zhong) 前往參觀,直觀感受舊西藏森嚴(yan) 的社會(hui) 等級製度、底層百姓的悲慘生活。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讓參觀的幹部群眾(zhong) 真切地感受到今日西藏的繁榮發展多麽(me) 來之不易。“現在在黨(dang) 的好政策下,群眾(zhong)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hui) 的全麵進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這些曆史資料重現了過去那段苦難曆史,讓我更加了解了舊西藏的黑暗,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堆龍德慶區政協委員強巴旦增說。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新館開館後,社會(hui) 反響熱烈。豐(feng) 富的展覽內(nei) 容不僅(jin) 提高了廣大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參加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積極性,增強了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還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他們(men) 在參觀中對西藏曆史有了新的了解。
在譚冠三紀念園:
重溫“老西藏精神”
今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重大時間節點,譚冠三紀念園也迎來了參觀高峰。
走進譚冠三紀念園,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譚冠三將軍(jun) 的墓碑。這位長眠於(yu) 西藏的開國將軍(jun) ,留給人們(men) 的不僅(jin) 僅(jin) 是曆史中那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更有值得後人代代傳(chuan) 承的“老西藏精神”。紀念園展區展示了譚冠三將軍(jun) 及十八軍(jun) 戰士進藏的曆程。望著那一幅幅老照片,仿佛回到了那個(ge) 崢嶸年代,讓人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的時代內(nei) 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來,西藏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像譚冠三老將軍(jun) 這樣的革命先烈無私的奉獻。現階段我們(men) 拉薩市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已經製定出台,作為(wei) 國有企業(ye) 的職工,我們(men) 一定會(hui)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決(jue) 策部署,努力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為(wei) 拉薩高質量發展貢獻國企力量。”前來參觀的拉薩淨土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集團總經辦主任孫靖宇表示。
張曉娜是譚冠三紀念園的一名誌願講解員,對西藏的熱愛驅動她加入了誌願講解的大家庭。張曉娜和記者分享了她在譚冠三紀念園當誌願講解員的感受:“在這半年的講解過程中,我深刻體(ti) 會(hui) 到了‘老西藏精神’表現在我們(men) 建設西藏的各個(ge) 方麵。作為(wei) 新時代的青年人,無論是在以後的生活學習(xi) 還是工作中,我都會(hui) 身體(ti) 力行地踐行‘老西藏精神’。”
在林周農(nong) 場:
回望火熱的農(nong) 墾生產(chan)
時值4月,拉薩各地進入了農(nong) 忙時節,農(nong) 民們(men) 播種施肥忙得不亦樂(le) 乎,整個(ge) 田野熱鬧了起來。時間的指針撥回至50多年前,當時的林周農(nong) 場,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科學種地、興(xing) 修水庫等工作正在熱火朝天起步中,雜草叢(cong) 生的荒地在解放軍(jun) 和群眾(zhong) 的手裏獲得新生。
在林周農(nong) 場,麵對一件件富有曆史氣息的農(nong) 業(ye) 器械,參觀者時而駐足觀望,時而凝神思索,腦海中仿佛浮現出支邊青年當年開墾勞作的清晰畫麵。林周何以被譽為(wei) “拉薩糧倉(cang) ”,這些老照片和農(nong) 業(ye) 器械給出了答案。“紅色旅遊基地的開發,對我們(men) 了解傳(chuan) 承上世紀的農(nong) 場精神方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參觀完林周農(nong) 場後,市民張林保對記者說。
不久前,林周農(nong) 場被授予“全國關(guan) 心下一代黨(dang) 史國史教育基地”稱號,這也就意味著林周農(nong) 場麵向青少年要承擔著更加重要的職責。“我們(men) 將充分利用全市黨(dang) 史國史教育基地紅色資源,采取多種多樣形式,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愛國主義(yi) 教育活動。把林周農(nong) 場建設成為(wei) 黨(dang) 史國史宣教主陣地,更好地承擔起全國關(guan) 心下一代黨(dang) 史國史教育基地相關(guan) 職責,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林周城投集團副總經理辛寶東(dong) 表示。
曆史是一麵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學習(xi) 好黨(dang) 的曆史,才能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各個(ge) 時期走過的道路有一個(ge) 更加全麵的、正確的、客觀的認識,從(cong) 寶貴的政治財富和精神財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才能更好地看清前進的方向。正如城關(guan) 區羅堆社區居民央金拉姆所說:“就我而言要一心向黨(dang) 、跟黨(dang) 走,因為(wei) 如今這樣的生活,舊西藏時在夢裏也沒有出現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