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雅魯藏布江畔的色果拉村掩映在一片綠樹之中,頗具詩情畫意。漫步村莊,寬敞筆直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幹淨整齊的藏式新居沿村道鑲嵌其中,目及之處皆煥發著生機。
而將時光倒回至10年前,這個(ge) 村居優(you) 美的模範村曾是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xiang) 的後進村——“環境差、鬆散弱、百姓窮”。
“以前我們(men) 村是附近有名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僅(jin) 5000多元,而且村居環境髒亂(luan) 差,鄉(xiang) 裏人一提到色果拉就皺眉頭。”色果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喬(qiao) 次仁說。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色果拉村人,喬(qiao) 次仁深知村子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基層黨(dang) 組織渙散,村民凝聚力不強,缺致富增收門路。
色果拉村米瑪家的黨(dang) 員銘牌(2020年5月12日)。新華社記者 薛文獻 攝
2008年,喬(qiao) 次仁進入村“兩(liang) 委”班子。在村民眼裏,喬(qiao) 次仁是個(ge) 能人,為(wei) 人正直,做事有原則。他當過教師,後來做生意在外麵闖蕩,有魄力,有頭腦,在群眾(zhong) 中頗有威望。2014年,喬(qiao) 次仁被推選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窮則變,變則通。“色果拉村毗鄰雅江和318國道,擁有良好的區位優(you) 勢,發展不起來是不應該的。”喬(qiao) 次仁決(jue) 心先從(cong) 黨(dang) 建抓起,以黨(dang) 員為(wei) “點”帶動全村的“麵”,強化黨(dang) 支部的引領作用。
2013年,色果拉村結合全村家家有黨(dang) 員的實際,創新實施“支部包黨(dang) 小組、黨(dang) 小組包黨(dang) 員、黨(dang) 員包群眾(zhong) ”的“三包”管理模式,全村38名黨(dang) 員根據個(ge) 人特長,自覺認領政策法規宣傳(chuan) 崗、民事糾紛調解崗、環境衛生監督崗等崗位,搭起了群眾(zhong) 與(yu) 黨(dang) 員之間的橋梁。
“按照政治理論學習(xi) 、日常工作考勤和先鋒模範帶頭等模塊的實際表現,我們(men) 會(hui) 按季度對每位黨(dang) 員進行打分評比,表現優(you) 異者給予榮譽獎勵,排名靠後者組織要進行談話教育。”喬(qiao) 次仁說。
走進色果拉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一樓大廳,掛在牆上的一塊碩大的“黨(dang) 員考核評分表牌”十分醒目,這上麵清晰地登記著全村38名黨(dang) 員的考核積分。“像這樣精細化管理黨(dang) 員群眾(zhong) 、並一以貫之嚴(yan) 格落實的,在米瑞鄉(xiang) ,甚至在林芝市,色果拉村都是獨一個(ge) 。”米瑞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格桑旺堆說。
久久為(wei) 功抓黨(dang) 建,換來的是黨(dang) 員群眾(zhong) 擰成一股繩,團結一心謀發展。現年61歲的老黨(dang) 員米瑪,去年主動把自家的6畝(mu) 地用作全村的打麥場。這塊地之前一直是流轉地,一年租金就有6000多元,米瑪的這一舉(ju) 動受到村民嘖嘖稱讚。
“我家的這塊地位置好,大家來打麥也都比較方便。作為(wei) 老黨(dang) 員我要做好表率,要把集體(ti) 利益考慮在前。”米瑪說。
色果拉村村民邊巴家的農(nong) 用機械(2020年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薛文獻 攝
黨(dang) 組織有了凝聚力,集體(ti) 經濟也興(xing) 旺了起來。近年來,色果拉村依靠發展藏雞、綿羊、生豬養(yang) 殖,核桃、蘋果種植等集體(ti) 經濟,百姓不僅(jin) 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村裏的貧困戶也搭上了發展快車,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色果拉村產(chan) 業(ye) 固定資產(chan) 達850萬(wan) 元,人均年收入達2.6萬(wan) 元。
52歲的布其加患有先天性殘疾,行動不便,加之家中缺勞力,2014年被評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5口人擠在50多平方米的陋室裏生活。“在村裏,應該就數我們(men) 家最窮了,那時根本不敢想以後日子會(hui) 過成什麽(me) 樣。”布其加說。
針對布其加的特殊情況,村黨(dang) 支部組織黨(dang) 員開展結對幫扶,涉及地裏的耕種收等工作,全由黨(dang) 員義(yi) 務承擔,僅(jin) 此一項就能節約2500多元。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布其加在舊屋旁建起了新居,藏式家具、各類家電一應俱全,而配套的庭院水泥路硬化、門前綠化建設等也全部由村裏的黨(dang) 員幫助完成。
色果拉村村黨(dang) 支部的榮譽牆(2020年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薛文獻 攝
如今,布其加一家脫貧奔小康。2020年,通過綿羊、生豬養(yang) 殖,布其加分紅3.5萬(wan) 元;39畝(mu) 土地流轉獲租金3萬(wan) 多元;他在工地開拖拉機收入1.2萬(wan) 多元。坐在敞亮的房子裏,布其加告訴記者,他最要感謝的就是黨(dang) ,是黨(dang) 在最困難的時候拉了他一把,讓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在村裏,像布其加一樣能享受到‘免費服務’的群眾(zhong) 一共有6戶。村黨(dang) 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哪裏需要幫助,哪裏就有黨(dang) 員的身影。”喬(qiao) 次仁說。
行走在色果拉村,每戶黨(dang) 員家庭的大門口都有一塊黨(dang) 員銘牌,上麵印有黨(dang) 員姓名、入黨(dang) 時間、所屬黨(dang) 小組和入黨(dang) 誓詞等。“每天看見這塊牌子,就提醒自己要做得更好,否則對不起黨(dang) 員的身份。”村民邊巴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