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藏族姑娘紮西拉姆是個(ge) 名副其實的“網紅”。在視頻社交平台上,她名下的“西藏拉姆”賬號總粉絲(si) 數已超過300萬(wan) 。她分享自己在家鄉(xiang) 農(nong) 牧區的生活日常,也直播帶貨,幫村裏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售賣酥油等土特產(chan) 。
令她意外的是,直播過程中,有粉絲(si) 會(hui) 問一些“奇葩”問題:“在西藏,你吃得上蔬菜嗎?”“你們(men) 多久洗一次澡?”“你們(men) 那裏是不是都騎馬上學?”……
為(wei) 了解答網友的疑惑,拉姆特意拍過自家做飯的視頻,不僅(jin) 有犛牛肉,也有豬肉、雞肉,還有許多本地大棚裏產(chan) 的蔬菜。
“現在的西藏跟以往相比不一樣啦!”拉姆笑道。
2020年是西藏“網紅”群體(ti) 成規模興(xing) 起的一年,拉姆便是其中一員。“網紅”與(yu) 粉絲(si) 直接互動,讓略顯神秘的雪域高原在手機屏幕上不再遙遠。放羊、拾牛糞、做糌粑、打酥油茶等代代相傳(chuan) 的農(nong) 牧區生活習(xi) 慣,借著新興(xing) 傳(chuan) 播方式走紅。在藏族“小哥哥”“小姐姐”的講解中,這些以往多隻在小說、電影和旅遊攻略中出現的場景,直觀地展現在了全國各地的網友麵前。
創辦了一家少兒(er) 模特和美育培訓機構的洛桑卓瑪,在拉薩一家健身房裏健身(3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另一方麵,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讓西藏的形象日益豐(feng) 滿起來。除了遊客們(men) 期待的旖旎風光,一個(ge) 更加現代、時尚的西藏,正通過“網紅”們(men) 的鏡頭,打破人們(men) 對“古老西藏”的刻板印象。
擁有50多萬(wan) 粉絲(si) 的“僜人阿普”,拍攝了不少自己家鄉(xiang) 的新貌。在最近的視頻中,這位名為(wei) 迪龍的30歲小夥(huo) 記錄了自己在家鄉(xiang) ——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注射新冠疫苗的過程。他說,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之時,“我們(men) 這裏安然無恙,為(wei) 強大的祖國點讚”。
作為(wei) 西南邊陲人口較少族群——僜人的一員,迪龍喜歡稱自己是“新時代的新農(nong) 人”,把直播帶貨的手機稱為(wei) “新農(nong) 具”。
數據顯示,2020年,西藏全區開設電商直播2000餘(yu) 場次,圍觀人數達0.6億(yi) 人,銷售商品超3000萬(wan) 元,“網紅”經濟正在成為(wei) 西藏加強消費拉動、銜接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抓手。
(視頻記者:孫陽、王沁鷗)
“網紅”潮也讓更多人看到了西藏“潮”的一麵。藝術館、健身房、文藝書(shu) 店和咖啡館……這些內(nei) 地年輕人業(ye) 餘(yu) 時間經常打卡的場所,近年來也在西藏的各個(ge) 城市興(xing) 起,並紛紛入駐社交網絡平台;咖啡師、策展人、說唱歌手、籃球訓練師等新興(xing) 職業(ye) ,也通過網絡進入大眾(zhong) 視野。不少網友感歎:雪域高原的城市生活,原來也如此多彩。
一家由澳門姑娘在拉薩經營的奶茶店最近便在網絡平台上走紅,吸引不少遊客和市民打卡。說起千裏迢迢來創業(ye) 的原因,店主說:“拉薩是個(ge) 奇妙的地方!”言語間透著對今日西藏包容性的讚美。
“除了符號化的東(dong) 西,西藏有很多的優(you) 質內(nei) 容值得挖掘。”西藏“三農(nong) ”類頭部賬號“西藏兄妹”聯合創始人宋明文和陳俊希說,在“西藏兄妹”全網粉絲(si) 破500萬(wan) 後,他們(men) 希望基於(yu) 當地年輕人的真實生活,發掘更多新西藏的新青年,展示不一樣的新西藏。
紮西拉姆(左)把剛揉好的糌粑遞給拍攝短視頻的丈夫田輝(4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從(cong) 田園牧歌的鄉(xiang) 村圖景,到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一塊手機屏幕,已能聯結西藏跨越千年的曆史。在拉薩古城的八廓街區中,不少建在深巷中的老店和老宅院,借助網絡收獲了新的關(guan) 注。
這些曾經隻屬於(yu) 舊西藏封建農(nong) 奴主的私邸,如今已是向所有人開放的休閑場所或文化遺產(chan) ;曾經隻在深宅中供少數人觀賞的歌舞、品嚐的珍饈,如今也不再囿於(yu) 高牆之內(nei) ,早已傳(chuan) 遍高原尋常百姓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