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2021年西藏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艾平:桃李芬芳 香飄四海

發布時間: 2021-05-10 09:17: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有一種情懷,在執著信仰信念中激蕩;有一種力量,在托起未來希望中彰顯。

  張艾平,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馬列教研室主任。16年來,他在創新性地繼承和弘揚“老西藏精神”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個(ge) 教書(shu) 育人根本;在創辦各類特色活動和引領學生走出去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開闊學生視野;在支持和幫助學生創新創業(ye) 中激發學生內(nei) 生動力、實現人生價(jia) 值。

  這正是一名普通思政教師的初心,恰如張艾平所說:“讓學生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

  把“老西藏精神”弘揚好

  2005年,張艾平從(cong) 武漢大學畢業(ye) 。為(wei) 積極響應國家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他選擇了進藏工作。來到高寒缺氧的西藏,雖有些不適,但這裏的人和事不止一次震撼張艾平的內(nei) 心。

  有一次,張艾平帶領學生到拉薩烈士陵園祭掃,看到墓碑上刻著解放軍(jun) 犧牲時的年齡有的竟和自己的學生一般大時,張艾平忍不住了,眼淚奪眶而出。“到底是什麽(me) 力量在支撐著這些人默默在西藏奉獻?”張艾平自問。

  “是‘老西藏精神’!”張艾平又斬釘截鐵地自答。

  在傳(chuan) 承和弘揚“老西藏精神”的道路上,張艾平從(cong) 未停止腳步。“‘老西藏精神’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是一個(ge) 個(ge) 人、一件件事,是那些奉獻在西藏的青春和生命。”張艾平說。

  為(wei) 更好地介紹位於(yu)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院內(nei) 的譚冠三紀念園,張艾平依托學校資源優(you) 勢,成立了由8名學生組成的義(yi) 務講解組。

  500多幅照片、4個(ge) 展區、2萬(wan) 多字講解稿……一遍又一遍練習(xi) ,一天又一天堅持。

  在張艾平的帶領下,僅(jin) 一個(ge) 多月時間,譚冠三紀念園終於(yu) 擁有了第一支義(yi) 務講解隊伍,而張艾平正是講解隊伍的頭號講解員。

  起初,講解組主要向學生講解譚冠三將軍(jun) 的事跡和“老西藏精神”,後來逐步擴大到政府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部隊、社會(hui) 團體(ti) 等。目前,義(yi) 務講解組完成了1300多場講解,其中張艾平講解了120多場。

  現在,譚冠三紀念園已經成為(wei) “老西藏精神”的宣傳(chuan) 基地。為(wei) 了讓紀念園實現常規化運轉,張艾平主導成立了“老西藏精神”研究會(hui) ,作為(wei) 紀念園的管理單位。

  讓“讀書(shu) 會(hui) ”成為(wei) 成長基地

  隨著譚冠三紀念園的社會(hui) 影響力越來越大,需要更多的講解員,張艾平便成立了一個(ge) 名叫“讀書(shu) 會(hui) ”的組織,起初是想專(zhuan) 門培訓講解員。但出乎張艾平意料的是,“讀書(shu) 會(hui) ”引起了眾(zhong) 多學生的興(xing) 趣,大家紛紛踴躍加入,參與(yu) 學習(xi) 。

  從(cong) 最開始的9人到今天的270多人,“讀書(shu) 會(hui) ”分成10個(ge) 小組,遍布3個(ge) 校區,舉(ju) 辦1000多場。成立至今,“讀書(shu) 會(hui) ”的人員在不斷變化,功能在不斷完善,但不變的是“讀書(shu) 會(hui) ”第一組的主持人張艾平。

  “以‘讀書(shu) 會(hui) ’為(wei) 中心,聚合學生,他們(men) 各有所長,也能各取所需。”張艾平立足學校實際和學生需求,把學生組織起來,引導學生在“讀書(shu) 會(hui) ”成長成才。如成立電腦組,專(zhuan) 修學校要報廢處理的電腦,鍛煉學生實踐能力;開展“敢說”活動,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資助成立漢服社,吸引藏漢族學生共同參與(yu) ;開辦學生社團抖音賬號,讓善於(yu) 視頻製作的學生有舞台;成立茶藝社……

  “‘讀書(shu) 會(hui) ’的功能愈加豐(feng) 富了,變成了知識的分享會(hui) ,變成了培養(yang) 學生興(xing) 趣的組織。同時,不同民族的學生在這裏交流交往,收獲友誼,共同成長,也成為(wei) 了促進民族團結的紐帶。”張艾平說。

  帶學生走出西藏開拓眼界

  帶學生們(men) 到內(nei) 地去,看看大都市,開拓學生們(men) 的眼界,是張艾平一直以來的心願。

  2018年冬季,張艾平親(qin) 自帶領14名學生到內(nei) 地實習(xi) ,獨自承擔起所有雜費。然而,人還未出發,電話卻一個(ge) 接一個(ge) 打來了,家長、村支書(shu) 等紛紛表示質疑。

  “我隻是希望在將來給西藏學生們(men) 多準備一條出路。實習(xi) 的結果表明,我們(men) 藏族學生完全能適應內(nei) 地的生活和環境,文化差異不是理由。”張艾平表示。

  有一個(ge) 叫格桑的學生,原來性格內(nei) 向,不太敢說話,實習(xi) 回來後,竟變得能說會(hui) 道起來。後來,格桑還主動帶領別的學生到內(nei) 地實習(xi) 。這讓張艾平喜出望外。

  去年,張艾平還組織到過內(nei) 地務工、實習(xi) 的學生現身說法,讓他們(men) 給學生講內(nei) 地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積極推動西藏大學生赴內(nei) 地就業(ye) 。

  如今,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已有不少學生到內(nei) 地長期工作。

  因為(wei) 信念,所以執著;因為(wei) 執著,所以孜孜不倦。

  16年來,張艾平從(cong) 弘揚西藏紅色文化開局,從(cong) 細枝末節小事入手,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極致,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改變學生。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