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旦增羅布一直以來的信條。
“給他們(men) 一個(ge) 實實在在的工作,並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回報,這是真正讓他們(men) 擺脫艱難處境的方法。”這是旦增羅布在長期的殘障人公益活動中形成的看法。
西藏古傳(chuan) 民族手工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進行布料縫紉工作。 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攝
從(cong) 小的生活環境讓旦增羅布很早就了解到了殘障人士最現實的問題,“我是身患殘疾的姨媽養(yang) 大的,在和她相處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殘障人士生活、工作等各方麵的不便,單純的物資、經濟讚助並不能解決(jue) 最根本的問題”。
2016年,旦增羅布放棄了先前優(you) 渥的工作,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開辦了西藏古傳(chuan) 民族手工業(ye) 有限公司,它的另外一個(ge) 名字叫“西藏夢工廠”。
走進廠房,隻能聽見縫紉機轉動的聲音。平措占堆坐在縫紉機前,雙眼盯著跳動的針頭,手推深紅色布料伸展開去,這是製作藏式門簾的步驟之一。
西藏古傳(chuan) 民族手工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進行布料裁剪。 新華社記者 柳新勇 攝
平措占堆剛出生便被診斷患有小兒(er) 麻痹症,對於(yu) 平凡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ge) 打擊。“但是母親(qin) 是一個(ge) 堅強的人,將我和弟弟撫養(yang) 成人,在我23歲那年,母親(qin) 把我帶到了這裏,學習(xi) 縫紉技術。”
28歲的平措占堆在這裏工作已有5個(ge) 年頭,嫻熟的技術和認真的態度也獲得了買(mai) 家的認可。“由於(yu) 身體(ti) 原因,我之前的工作都很難長久做下去,我從(cong) 未想過我能在一個(ge) 崗位工作如此之久。”保安、清潔員……在體(ti) 驗了各式工作之後,平措占堆在“西藏夢工廠”紮根。
“像平措占堆這樣的員工,在我們(men) 公司占到了90%以上。他們(men) 從(cong) 之前的內(nei) 向、敏感逐漸變得熱愛生活、熱愛工作,都在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生活。”旦增羅布看著正在工作的員工,滿懷笑意地說道。
西藏古傳(chuan) 民族手工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進行縫紉工作。 新華社記者 金一清 攝
2019年10月1日,“西藏夢工廠”40餘(yu) 名殘障人士曆時一個(ge) 多月,自發繡製了6700平方米的超巨幅國旗,這一針一線,是他們(men) 特有的表達方式,有感恩、祝福,也有自豪。
“我們(men) 通過這種方式感謝國家對我們(men) 的關(guan) 心。”平措占堆說,“現在母親(qin) 開了個(ge) 小商店,我每月也能拿到2800元工資,生活改善了很多。”
走出廠房,旦增羅布一邊踱步一邊思索著說:“我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擴大廠房規模,讓更多的殘障人士掌握一技之長,在這裏規劃出更好的未來,實現曾經的夢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