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春天總是來得晚一些。立夏剛過,位於(yu) 獅泉河下遊的典角村百草回芽、鶯飛柳青,一派生機盎然景象。
72歲的紮西旺姆在自己的二層小樓裏,悠閑地躺在椅子上,喝著酥油茶,向記者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
典角村位於(yu) 西藏阿裏地區噶爾縣紮西崗鄉(xiang) ,平均海拔4300米。在這裏生活了37年的紮西旺姆,見證了典角從(cong) 落後到富足的變化。
典角村一組邊境小康村(2019年8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攝
20世紀60年代,典角村一度隻有3戶人家。如今,典角村已經有兩(liang) 個(ge) 村民小組,共51戶174人。
變化要從(cong) 1984年說起。當時的紮西旺姆和妹妹索南拉姆兩(liang) 家人,搬遷到典角村定居。
“我們(men) 剛到這裏的時候,就兩(liang) 三戶人家,可以說是與(yu) 世隔絕。”紮西旺姆回憶道,“那時候不通路,連帳篷都沒有,隻能用石頭圍半堵牆住在裏麵,勉強擋擋風,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手工做的。”
嘎瑪次仁(左一)和紮西旺姆(右一)一家。(新華社發 雪珍 攝)
此後數年,紮西旺姆與(yu) 妹妹兩(liang) 家在滿目礫石的土地上開荒,頑強地在典角村紮下了根。直到1990年,又有9戶人家搬遷過來,典角才有了村莊的模樣。
2010年,陝西省援藏項目向新農(nong) 村建設傾(qing) 斜,噶爾縣在典角村啟動相關(guan) 建設項目。“村裏建了太陽能電站通了電,建了水井、村民活動廣場、健身區和農(nong) 家書(shu) 屋等配套設施,幾年前還通了公路,大家別提有多開心了。”紮西崗鄉(xiang) 副鄉(xiang) 長索南次仁說。
2018年,村裏統一建成寬敞明亮、生活功能齊備的二層小樓,每戶麵積超過200平方米。村裏路燈、公廁、垃圾填埋場等設施齊備。兩(liang) 個(ge) 組實現供電、飲水、電信移動網絡、郵政全覆蓋。
從(cong) 1984年之前用石頭壘起的“第一代”簡易房,1990年成立行政村時修建的“第二代”土木結構房屋,2006年修建的“第三代”安居房,2012年修建的“第四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兩(liang) 層獨家獨院,到紮西旺姆老人如今入住的“第五代”新居,西藏群眾(zhong) 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典角村村民新居(2021年4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兆基 攝
如今,紮西旺姆年事已高,不再從(cong) 事體(ti) 力勞動,但在國家政策的幫扶關(guan) 愛下,晚年生活怡然自得。
當地幹部介紹,村裏現在種著青海楊、小葉楊、紅柳、蘋果樹、梨樹等。
“新房子又大又暖和,住得更安心,日子越來越好了。”紮西旺姆說。
文字記者:田金文、張兆基
海報拍攝:晉美多吉
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