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雅魯藏布江底,有條“魚”在凝望沙的遷徙

發布時間: 2021-05-19 09:12:00 來源: 科技日報

  5月15日上午,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羊村水文站,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科研人員將自主研發設備——坐底仿生水沙觀測係統緩緩投放進雅魯藏布江中。這是我國第一套專(zhuan) 門用於(yu) 強水動力山區河流河底原位條件下坐底仿生水沙觀測係統。

  高時間分辨率全過程監測

  “所謂仿生,就是指係統形狀像一條魚,能匍匐在水流很急的水底。”設備研發人員、四川大學水力學與(yu) 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河流研究所所長黃爾告訴報記者,從(cong) 5月11日到15日,科考隊員嚐試在雅魯藏布江流速最湍急的區域,從(cong) 江麵到江底對流沙進行垂線流速分布的自動觀測和采樣,已經獲取了近日漲水增沙的一組全過程數據。

  黃爾介紹,坐底仿生水沙觀測係統搭載懸浮沉積物捕集器、高頻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麵儀(yi) 、原位激光粒度儀(yi) 和水溫、濁度及壓力傳(chuan) 感器等多種觀測設備,可對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動力條件實現分鍾級的連續觀測。

  傳(chuan) 統采沙方法依靠人力取水,采樣時間間隔長,獲取數據效率低。坐底仿生水沙觀測係統的投放,標誌著我國山區河流水沙監測進入了高時間分辨率全過程監測的新階段。

  揭示河流沉積過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王成善告訴科記者,實時、連續地觀測河流中泥沙的搬運情況和變化,將有助於(yu) 了解有多少物質從(cong) 青藏高原侵蝕下來,搬運出去,再沉積下來。

  結合河流沉積物礦物及化學組成等的實驗室測試分析,可對青藏高原河流沉積物來源、組成及從(cong) 搬運動力過程開展超高時間分辨率定量化研究。

  王成善介紹,讀取青藏高原大江大河中“沙的故事”,一方麵是要回答一些科學問題。比如,精細刻畫百萬(wan) 年到日等不同時間尺度源—匯過程,即河流的“移山填海”是怎樣一個(ge) 過程?雅魯藏布江何時貫通?雅江大峽穀何時形成?

  另一方麵,是要服務生態保護和民生。在青藏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環境下,土壤發育差、成土速率低、土層薄、水土流失,區域生態環境脆弱。研究河流輸沙量及其變化是評估土地退化和土壤資源減少的重要度量,同時也是指示人類對生態係統影響的重要指標。

  科研人員對洪峰、泥石流及滑坡等極端事件的觀測結果,有助於(yu) 理解極端事件時期河流的水土流失情況,為(wei) 洪水、泥石流等災害預警和應對提供科學依據。

  填補“亞(ya) 洲水塔”研究的空白

  青藏高原是亞(ya) 洲13條大江大河的主要發源地,被稱為(wei) “亞(ya) 洲水塔”。雅魯藏布江是西藏最主要的河流,發源於(yu) 喜馬拉雅山脈北麓、阿裏地區的傑瑪央宗冰川,水能蘊藏豐(feng) 富,全長2000多公裏。這次坐底仿生水沙觀測係統投放點,選在雅魯藏布江中遊河段。

  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亞(ya) 洲水塔的變化,研究亞(ya) 洲水塔變化特點、影響其變化的各種機理及未來全球變暖可能產(chan) 生的潛在威脅,將為(wei) 國家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提供科學支撐。

  “亞(ya) 洲水塔的變化中,我們(men) 很關(guan) 心河流沉積的過程,但以前這方麵研究很少,個(ge) 別水文站有一點沉積量的水樣,不足以揭示整個(ge) 河流的沉積過程。”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長姚檀棟說,經過王成善團隊兩(liang) 年多的努力,整個(ge) 河流斷麵上沙的沉積過程,終於(yu) 能夠被先進技術揭示出來了。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