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將話劇《八廓街北院》比喻為(wei) “藏雪蓮”。一朵藏雪蓮傲霜鬥雪,從(cong) 發芽到開花結果,至少需要3到5年時間。這部作品曆經4年20多次修改,終於(yu) 在高原“綻放”。
5月23日至24日,作為(wei) “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優(you) 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劇目,由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自治區文化廳組織打造,西藏自治區話劇團(以下簡稱“西藏話劇團”)、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聯合創作的話劇《八廓街北院》在北京上演,這部反映當代拉薩都市生活的現實主義(yi) 話劇,獲得首都觀眾(zhong) 好評。
了解西藏發展的窗口
共飲一井水,同為(wei) 一家人。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廳長晉美旺措介紹,話劇《八廓街北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li) 西藏為(wei) 主題,講述了拉薩曆史文化名街——八廓街北院裏藏、漢、回等各民族居民的命運變化和幾十年間和睦、溫暖的鄰裏關(guan) 係、民族親(qin) 情,以北院的滄桑變化映照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的巨大發展變遷。
在八廓街北院,其美拉、普珠紮、阿媽貢珠、次卓瑪、楊老師、巴鬆、亞(ya) 古等一個(ge) 個(ge) “小人物”各有特點,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去年7月,這部話劇在拉薩首演,原本隻準備演出一場的計劃被觀眾(zhong) 們(men) 火熱的追捧“打亂(luan) ”,一直加演到第八場,才勉強讓觀眾(zhong) “解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西藏話劇團副團長普布次仁激動地說:“當時的演出場場爆滿,人們(men) 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來看戲的人絡繹不絕。有觀眾(zhong) 說,《八廓街北院》稱得上是西藏的《茶館》;還有觀眾(zhong) 說,舞台帶他們(men) 重溫了西藏的改變,讓‘老拉薩’很驕傲……總之,點讚聲一片。”
“以前說起西藏,人們(men) 總會(hui) 想到雪山、草原、犛牛,粗獷、豪放、英勇,更多的是粗線條的情感印象。實際上呢?西藏群眾(zhong) 的生活也是豐(feng) 富多彩的,他們(men) 善良、友愛。在這部劇中,展現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拉薩市井生活。”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青年導演、《八廓街北院》導演吳旭說,“各族群眾(zhong) 在小院裏的家長裏短、兒(er) 女情長、不懈奮鬥的背後,是西藏的發展進步,是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和新時期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成功實踐。”
普布次仁說:“以前我們(men) 的話劇創作比較缺少對當下西藏人文故事以小見大的刻畫。而《八廓街北院》讓西藏群眾(zhong) 看到了‘我們(men) 的生活’,更成為(wei) 其他人了解現當代西藏生活發展變遷的一個(ge) 窗口,因此備受好評。”
深入體(ti) 察西藏人文曆史
“現在《八廓街北院》的精彩呈現,離不開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導演吳旭的3次進藏、紮根西藏。”普布次仁表示,《八廓街北院》戲裏戲外都在上演“共飲一井水,同為(wei) 一家人”的動人故事。
2018年,吳旭來到西藏。那時,《八廓街北院》正在巡演,可是,包括普布次仁在內(nei) ,許多人對其並不太滿意,“這部劇題材好、故事也好,可我們(men) 演著演著總覺得少點味道,專(zhuan) 家們(men) 也建議繼續提升”。但如何突破呢?
西藏話劇團找到了吳旭,希望這個(ge) 從(cong) 北京來的“新鮮血液”能打破固有思維。
談何容易。吳旭回憶說,“我一方麵堅定地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好題材,要抓住,不能鬆手;可另一方麵,我對西藏本地的曆史、風俗、人情不甚了解……”
第一次援藏的時間很快就要截止,可吳旭對《八廓街北院》的情感難以割舍,“明年再來!”在吳旭的堅持下,2019年,他二次進藏。
“對創作者而言,沒有對實際生活的深入體(ti) 察,沒有身入、心入、情入,就難有創作素材和靈感,作品就是無根的浮萍、無魂的軀殼。”於(yu) 是,吳旭跟隨西藏話劇團走到那曲市、日喀則市的最基層,在行走中閱讀曆史、感受人文,“雖然山高穀深、空氣稀薄、路途艱難,但很充實。西藏話劇團的同事對我熱情友愛、無微不至,我也日益走進了西藏群眾(zhong) 的內(nei) 心——他們(men) 的情感是如此柔軟、豐(feng) 富、細膩、純真……”
西藏話劇團導演尼瑪玉珍帶著吳旭走遍了拉薩城郊尚存的大院,演員們(men) 把吳旭邀請到自家做客,帶他走進並了解普通藏族家庭的生活……
此後,吳旭把自己關(guan) 在屋子裏整整10天,埋頭閱讀分析劇本、梳理人物關(guan) 係、找準打磨方向、製定修改計劃……然後誠懇地對劇組闡發了自己的意見——“我們(men) 應該保留‘頭道水’的戲劇線索,凸顯藏族傳(chuan) 統習(xi) 俗;可以強化影響人物發生改變的時代氣息;重新解構劇中的父子情,增加筆墨……”
劇本修改方向確定了,吳旭的第二次援藏時間被拉長,從(cong) 2019年6月到2020年4月初,他曆時近一年,對全劇進行了70%左右的改動。
各年齡層都有共鳴
原定於(yu) 2020年初啟動的聯排工作,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而中斷。5月,吳旭再次入藏。白天緊張排練,晚上研討修改,第二天繼續排練……麵對緊張的工作,雖是第三次進藏,吳旭的高原反應卻更加強烈,疲倦和疼痛經常折磨得他難以入眠,速效救心丸成了“家常便飯”。
全團人都來照顧吳旭的生活:普布次仁把便攜式氧氣瓶備在吳旭工作生活的各處;演員們(men) 把家裏珍藏的紅景天拿來給他緩解高原反應……“這就是我的西藏生活,也是八廓街大院裏各民族團結友愛的日常。真摯的親(qin) 情、愛情、戰友情、大院情,深深印刻在我的心裏,也自然流露到《八廓街北院》中。”吳旭說。
終於(yu) ,《八廓街北院》在去年7月轟動拉薩。在這部劇中,農(nong) 奴出身的組長其美拉,本本分分地做著自己的工作,響應政府號召,為(wei) 人民排憂解難;他的妻子次卓瑪,“刀子嘴、豆腐心”,善良能幹;援藏教師楊誌與(yu) 他的妻子將一生奉獻給西藏,兒(er) 子也留在了西藏……這些人物讓觀眾(zhong) 感到熟悉又親(qin) 切,西藏特色“踢踏舞”、打嘎舞、悠揚的六弦琴也讓人回味——“50後”“60後”與(yu) 故事中的其美拉、次卓瑪在心靈上同頻共振;“70後”對普珠紮的叛逆與(yu) 回歸很有共鳴;“80後”從(cong) 中找到了童年的記憶;“90後”在舞台上了解了城市的變遷……
西藏話劇團的演職人員表示,在西藏這片沃土上,有著黨(dang) 領導下的各族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實踐,有著豐(feng) 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隻要紮根泥土,就能有收獲。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副廳長肖傳(chuan) 江表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文藝工作的生命線,唯有如此,我們(men) 的藝術作品才能從(cong) 當代西藏的偉(wei) 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曆史巨變,描繪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精神圖譜,“接下來,我們(men) 將打造一係列弘揚‘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反映人民生動實踐,群眾(zhong) 火熱生活的優(you) 秀藝術作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