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海拔4380米的錯那縣城,51歲的倉(cang) 決(jue) 卓瑪挽著老伴的手臂漫步在錯那縣濕地公園,他們(men) 沿著濱水棧道往波拉雪山方向慢慢走去,一群黑頸鶴、野黃鴨在他們(men) 身邊徐徐飛起,遠處的雪山、草甸倒映在湖中,好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麵。
倉(cang) 決(jue) 卓瑪是土生土長的錯那人,老伴布果1984年在錯那縣參軍(jun) ,退役後認識了美麗(li) 的倉(cang) 決(jue) 卓瑪並與(yu) 之結婚。作為(wei) 一名軍(jun) 人他守疆護土,作為(wei) 一名錯那人,他勤勞努力,在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下,用自己的雙手讓全家過上了幸福生活,夫妻二人共同見證了錯那的生活變遷與(yu) 曆史發展。
近年來,錯那縣委、政府妥善處理好經濟社會(hui) 發展與(yu) 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guan) 係,在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同時,把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擺在第一位,大力實施生態保護“民心工程”。如今,錯那縣已是河變湖、湖泊潤、暖入戶、氧到家、樹進院、林禁牧、建新房、燈節能、換新顏、嚴(yan) 執法,綠色發展深入人心,環保民心碩果連連。
河變湖 城更美
2015 年,一場浩大的民生工程在錯那縣城落地,這就是錯那縣濕地公園一期工程。這一項目主要集科普、觀光、休閑、旅遊、景觀為(wei) 一體(ti) ,水域保護麵積達到2500畝(mu) 。
“濕地原先是個(ge) 沼澤地,中間隻有一條小溪流,荒灘地上雜亂(luan) 不堪,垃圾成堆,臭氣熏天,後來參照拉薩河改造工程,建成了現在的濕地公園,是一項河變湖的民心工程。”山南市生態環境局錯那縣分局局長加律帶領采訪組沿著濱水棧道一路介紹著濕地公園的每一處建設情況。
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後不僅(jin) 改寫(xie) 了錯那縣無公園的曆史,還極大地提升了縣城整體(ti) 形象,為(wei) 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提供了更加良好的休閑娛樂(le) 場所,並於(yu) 2019 年納入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加律繼續介紹道,錯那縣濕地公園一共分四期,其中一期、二期、三期都已於(yu) 2019年前全部竣工使用,投資1500萬(wan) 左右的濕地四期正在規劃中。同時,持續在羊措湖、亞(ya) 瑪榮湖、波拉山口門隅三聖湖、讓榮湖等湖泊實施引水還湖工程和鳥類、魚類資源保護工作,確保全縣湖泊麵積不減、功能不退、水位不降,水域濕地環境質量保持優(you) 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hui) 效益和生態效益。
“以前親(qin) 戚來做客時,隻能待在家裏敘敘家常,沒有地方可去,現在自從(cong) 公園建起來之後,縣城的風景比以前好了,飯後也有了散步的地方,親(qin) 戚朋友散步時看到漂亮的風景還會(hui) 拍個(ge) 抖音或發個(ge) 朋友圈。”倉(cang) 決(jue) 卓瑪一邊端出水果熱情款待客人一邊給我們(men) 講述著自己家鄉(xiang) 的變化。
錯那縣濕地公園
暖入戶 氧到家
從(cong) 錯那縣供暖1號站出來,采訪組來到五保戶供氧機房,這個(ge) 機房專(zhuan) 門為(wei) 錯那縣養(yang) 老院84名老人供氧。
中午,74歲的群久老人雖然腿腳有些不便,但不影響他跟養(yang) 老院裏的其他朋友一起打台球。群久老人來自錯那縣曲卓木鄉(xiang) ,2016年在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心幫助下,他放棄了之前一個(ge) 人的放牧種地生活,來到縣養(yang) 老院。
“養(yang) 老院2015年9月建成並投入使用,我們(men) 采取集中式和分散式兩(liang) 種方式,按照老人的意願,做到應納盡納。2016年,我們(men) 啟動縣城集中供暖,養(yang) 老院被列為(wei) 一期供暖單位,從(cong) 此老人們(men) 過上了暖冬。”錯那縣民政局副局長阿旺曲宗告訴記者。
“現在吃穿住都不用愁,還有地暖、氧氣,平常院裏還有護工對我們(men) 進行照顧,感謝黨(dang) 和政府。”正在測量血壓的67歲倉(cang) 決(jue) 老人不自覺地望向牆上的習(xi) 近平主席,當記者問起,如果有一天她能見著習(xi) 近平主席會(hui) 怎樣?倉(cang) 決(jue) 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漢語激動地說出了兩(liang) 個(ge) 字“高興(xing) ”,然後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錯那縣養(yang) 老院的瓜護工在為(wei) 倉(cang) 決(jue) 老人測血壓
據了解,2016年錯那縣先後投入資金2.1億(yi) 元,利用本地地熱資源實施了縣城集中和分散式供暖工程,主要覆蓋縣城黨(dang) 政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學校、醫院等35家單位及錯那鎮2個(ge) 村部分居民、幹部職工周轉房,供暖麵積達17.9萬(wan) 平方米,一期優(you) 先考慮學校、醫院、養(yang) 老院等,且免費供應。同時,總投資732萬(wan) 元實施的曲卓木、卡達、覺拉、麻麻四所完小清潔能源供暖全覆蓋工程也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我們(men) 的供暖時間為(wei) 每年的10月15日至次年的5月15日,供暖期長達7個(ge) 月。目前,這是我們(men) 幹部群眾(zhong) 享受的第5個(ge) 暖冬,以前冬天溫度能達到零下15度,現在平均室溫在20—26度,而且還是水源、空氣、環境零汙染。”錯那縣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副局長龐淩說,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還投入8941萬(wan) 元對縣城幹部職工周轉房和公共服務設施實施集中供氧,麵積達8萬(wan) 平方米,建成後室內(nei) 空氣氧含量增加30%左右。
錯那縣養(yang) 老院的老人們(men) 在玩台球
建新房 奔小康
沿著濕地公園往城區走,經過形似帆船的文體(ti) 樓,便來到錯那鎮的巴魯村,眼前是一排排整齊的邊境小康村房屋,均由陽光棚和主體(ti) 房屋構成,路邊是整齊化一的移動式垃圾桶、太陽能路燈和風能發電路燈,每家每戶院內(nei) 還種起了小青鬆。
為(wei) 了踐行“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製度留人、環境留人”的服務宗旨,錯那縣積極探索國土綠化新模式,堅持創新、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高寒縣國土綠化示範典範,在縣城廣泛動員幹部群眾(zhong) 在院內(nei) 開展春季雨季人工植樹造林活動,以穿“棉衣”、搭溫棚等保暖措施,確保苗木成活率,結束了錯那縣城無樹曆史。
“截止目前,各單位共在院內(nei) 栽種7個(ge) 品種苗木3000餘(yu) 棵,成活率90%。通過‘樹進院’工程的實施在高寒區真正創造了‘一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錯那縣森林公安局局長拉巴頓珠介紹道。
在倉(cang) 決(jue) 卓瑪家,一樓陽光棚內(nei) 種有鳳梨、月季、仙人掌、天竺葵等各種花草,在二樓休閑娛樂(le) 區是老伴布果布置的仿真草坪。布果說:“很喜歡綠油油的感覺,那樣顯得有生機,所以在二樓地板上鋪上了仿真草坪,平常可以跟家人或朋友一起曬曬太陽喝喝茶。”
倉(cang) 決(jue) 卓瑪跟丈夫剛搬進新家,在收拾房子
2017年以來,錯那縣共建設了27個(ge) 邊境小康村,不僅(jin) 完善了縣城功能、改善了縣城環境、提升了縣城品位,還節約了大量土地資源,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和居住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對於(yu) 促進民族團結、社會(hui) 和諧穩定、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記者 楊小娟 胡榮國 朱楠 紮巴旺青 段敏 唐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