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men) 是牧民的孩子。生活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羌塘草原。
他們(men) 是信息時代的主人翁,互聯網為(wei) 他們(men) 認識世界打開一扇窗,國家通用語言為(wei) 他們(men) 實現夢想架起一座橋。
上午十點,踏著上課鈴聲,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改則縣第二小學的任課教師仲李願走進教室,六年級四班的學生們(men) 立刻端正坐好。
這是一堂海拔4500米之上的國家通用語言網絡課,學習(xi) 工具是接通互聯網的電腦,學習(xi) 內(nei) 容是普通話。
“同學們(men) ,我們(men) 現在開始上閱讀與(yu) 廣播課,請大家打開電腦。”仲李願說。
13歲的達措操作鼠標,熟練地點開軟件,出現課文朗誦的界麵。她點擊“跟讀”選項,對著麥克風一字一句讀了出來。
記者看到,學生們(men) 利用學習(xi) 軟件進行跟讀、錄音和回放,還能得到智能評分。
此時,這些生長在羌塘草原的孩子們(men) ,不再隻有眼前的青草和犛牛,還有更加豐(feng) 富多彩的世界。
達措家世代以放牧為(wei) 業(ye) ,父母整日與(yu) 牛羊為(wei) 伴,隻會(hui) 說幾句簡單的普通話,不會(hui) 使用電腦。
跟達措家庭情況相似,班裏八成孩子來自牧民家庭,從(cong) 小接觸農(nong) 活,寒暑假都要回家幫忙放牛牧羊。
父母文化程度較低,沒有說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對這些生在高原、長在草原的藏族孩子來說,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並非易事,他們(men) 大多從(cong) 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xi) 拚音,到三年級才會(hui) 學習(xi) 一些古詩。
為(wei) 了讓高原上的孩子們(men) 學好普通話,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負責對口支援改則縣的中國移動集團,利用自身網絡和技術優(you) 勢,著重在教育信息化上下功夫。今年4月,中國移動對改則縣第二小學的網絡課堂進行智慧化升級,不僅(jin) 開設了基於(yu) 計算機網絡的新課程,還為(wei) 學生們(men) 上網查閱資料提供便利。
現在,改則縣第二小學每十名學生擁有1台計算機,學校的信息化教育程度和智慧平台利用率不斷提高。
900多名學生,有了一座通往高原之外的橋。
除了國家通用語言課程,達措和同學們(men) 還在網絡課堂上學習(xi) 藏語、數學、語文等課程。
從(cong) 磕磕巴巴學拚音到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從(cong) 認字識字到熟練閱讀書(shu) 籍,從(cong) 一張白紙到掌握越來越多的科學文化知識,羌塘草原上牧民的孩子正逐漸縮小與(yu) 大城市孩子的發展差距。
“我發自內(nei) 心為(wei) 他們(men) 高興(xing) 。”援藏幹部、改則縣副縣長大平措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要讓地處祖國邊疆的孩子們(men) 看到外麵的世界,看到更多的人生可能。”
據介紹,從(cong) 改則縣第二小學畢業(ye) 後,這裏將有近一半的學生考入在拉薩的中學,還有十分之一的孩子能夠考入其他省市相關(guan) 學校,享受更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
得益於(yu) 西藏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xi) 費用)”政策的普及,阿裏地區逐步實現了學前教育至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的全覆蓋。
“從(cong) 一家人挑孩子接受教育到每個(ge) 孩子都能上學,從(cong) 全家勒緊褲腰帶供讀到免費教育普及,從(cong) 徒步趕羊上學到坐大巴上學……西藏教育事業(ye) 發展迅速。”改則縣教育局幹部才俄說。作為(wei) 20世紀90年代從(cong) 阿裏走出來的大學生,他是邊疆地區教育事業(ye) 發展的親(qin) 曆者和受益者。
“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xi) ,讓羌塘草原的孩子們(men) 不再像祖輩那樣,隻有放牧這一條出路。他們(men) 也擁有了教育改變命運、實現精彩人生的權利。”才俄說。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達措和同學們(men) 認真背誦《登鸛雀樓》。課後,記者問她是否了解詩中提到的黃河。她靦腆地回答,隻在網上見過,還沒有機會(hui) 親(qin) 眼看看。
“我會(hui) 努力學習(xi) 文化知識,學好普通話,走出高原,看看外麵的世界。”達措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