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叔叔——沈叔叔——”在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瓊林新村,4歲的小旺姆一看到沈朋,就撲進他懷裏,發出“咯咯咯”的笑聲。
“這幾天有沒有好好聽話?”沈朋一臉寵溺。
“聽了——”旺姆雙手環在沈朋脖子上開心地說。
沈朋是西藏林芝邊境管理支隊南伊邊境派出所(簡稱南伊邊境派出所)的一名移民警察,旺姆是瓊林新村村民。他們(men)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守護著每一寸國土。
走進瓊林新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嶄新而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式民居,在綠樹青山的掩映下,讓人有種置身煙雨江南的錯覺。
瓊林新村。人民網 李海霞攝
旺姆一家6口,是在2019年搬遷到這裏的。初來乍到,他們(men) 在生活上多少有些不習(xi) 慣。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沈朋和其他民警開始了上門服務工作。從(cong) 此,旺姆和哥哥姐姐有了穿不完的衣服鞋子,也有了一個(ge) 貼心輔導功課的警察叔叔。
沈朋(右一)教旺姆繪畫。人民網 李海霞攝
“叔叔,你畫個(ge) 房子。”旺姆拽著沈朋的手往家裏拉。此時,她的姐姐也拿出了書(shu) 本,讓沈朋講解課後作業(ye) 。沈朋對待她們(men) 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
“他對我們(men) 可好了。”說起這位警察叔叔,旺姆的哥哥巴旦一臉笑容。巴旦想在自家院裏種菜,種植專(zhuan) 業(ye) 出身的沈朋二話不說就幫他們(men) 把大棚建了起來,還手把手教種植知識。
巴旦向沈朋(左一)請教蔬菜種植問題。人民網 李海霞攝
說起搬遷之前,旺姆的父親(qin) 江才紮西告訴記者:“以前在老家,交通、生活都很不方便。自從(cong) 搬到這裏,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學了。他們(men) (移民警察)經常來家裏,問有沒有什麽(me) 困難和需要,像家人一樣幫我們(men) 。”
類似這樣的溫暖和感動在瓊林新村每天都發生著。村民開了小賣部進貨不方便,移民警察主動成為(wei) 進貨員;鄰裏之間有了矛盾糾紛,化身調解員;河道被落葉堵塞,成了清潔工;有了新的富民政策,他們(men) 又是宣講員……
移民警察和民兵一起巡邊。人民網 李海霞
南伊邊境派出所自成立以來,想群眾(zhong) 所想、急群眾(zhong) 所急,用熱心維護平安,用誠信搞好服務、用真心化解矛盾,不斷增進瓊林新村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當地自覺融入到守邊戍邊中,成為(wei) 治邊穩藏的重要力量。
尼瑪次仁打小就知道未來要和父輩一樣做戍邊人。“我從(cong) 小就聽爸爸他們(men) 講戍邊故事,這是我們(men) 瓊林村人一直要做的事情,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哨兵。”尼瑪次仁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源於(yu) 越來越強大的祖國,也源於(yu) 背後有一支堅實的移民警察隊伍。
尼瑪次仁即將去巡邊。人民網 李海霞攝
“把黨(dang) 建工作的重心下沉到邊民,增強駐邊群眾(zhong) 的安全感,讓他們(men) 在邊境上留住心、紮下根,是我們(men) 的職責和使命。”南伊邊境派出所教導員李超說。
紅色小牧屋。人民網 李海霞攝
在瓊林新村,每一位村民都是“紅色小牧屋”的宣講員——這個(ge) 在瓊林新村常見的放牧點小牧屋為(wei) 載體(ti) 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通過豐(feng) 富多彩的展陳內(nei) 容,講邊境富民安民、固邊守邊故事,持續擴大“五共五固”黨(dang) 建品牌影響力和輻射麵,是引領帶動廣大黨(dang) 員群眾(zhong) 更好融入“穩定、發展、生態、強邊”的生動實踐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