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地氣作用與(yu) 氣候效應專(zhuan) 題分隊出征儀(yi) 式在蘭(lan) 州舉(ju) 行。丁思 攝
15日下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蘭(lan) 州舉(ju) 辦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任務“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專(zhuan) 題分隊出征暨青藏高原地氣間水熱交換立體(ti) 綜合觀測平台啟動儀(yi) 式。
該平台將結合無人機多光譜影像、機載渦動湍流通量觀測平台、衛星遙感等,運用於(yu) 此次青藏科考中,立體(ti) 綜合監測選定區域的地氣相互作用特征,建立地氣相互作用和地理信息數據庫,生成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實景三維模型,為(wei) 探明西風-季風變化背景下,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在不同下墊麵的長期變化趨勢及對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數據支撐。
據該專(zhuan) 題負責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馬耀明介紹,本專(zhuan) 題已完成3次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立體(ti) 綜合加強觀測試驗,在青藏高原上新建11座大氣邊界層廓線塔站觀測係統、9套微波輻射計和10套風吹雪組網觀測係統,加之高原上已有的大氣邊界層廓線塔站組網觀測係統、渦動協方差通量組網觀測係統以及土壤溫、濕度組網監測係統,成功組建了青藏高原地氣間水熱交換立體(ti) 綜合觀測平台。
馬耀明說,該平台可實現青藏高原近地層和對流層多要素、全天候的綜合集成觀測,為(wei) 區域及其周邊地區天氣監測與(yu) 預報、災害性天氣預警及氣候環境預測等提供綜合觀測數據和決(jue) 策依據。
本次科學考察為(wei) 期一個(ge) 月,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科考隊員來自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省氣象局、青海省氣象局、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國家氣候中心、蘭(lan) 州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浙江大學、長安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山大學、複旦大學等18家科研機構和高校100餘(yu) 人。
科考隊從(cong) 蘭(lan) 州集結啟程,途徑敦煌,沿戈壁公路到格爾木,再沿青藏公路進入西藏,經可可西裏及藏北高原、沿新藏線一路西行至阿裏,再經中印尼三國邊境的普蘭(lan) 、中尼邊境吉隆及珠穆朗瑪峰等地,最後經藏東(dong) 南的茶馬古道到達林芝、墨脫、昌都。
本次科考區域既涵蓋受西風和季風影響的高原主體(ti) ,也有青藏高原與(yu) 南亞(ya) 次大陸結合部的藏東(dong) 南高山峽穀區,行程約6600公裏。
本次科考采取線路穿越、重點踏勘和移動采樣結合的方式,科考隊員沿途考察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域觀測研究站。同時,移動采集大氣、積雪、水體(ti) 、沉積物和土壤樣品、巡檢野外觀測儀(yi) 器並采集數據,最終係統掌握各組網觀測係統總體(ti) 現狀以及周邊下墊麵的詳細特征,加深對西風-季風交匯區內(nei) 觀測站點周邊地氣相互作用過程總體(ti) 認知和理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