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逐夢·致敬功勳黨員|格桑花盛開在玉麥河穀

發布時間: 2021-07-19 09:16:00 來源: 人民日報


圖為(wei) 玉麥巡山路。向世寧 攝

  金色的油菜花和蔥鬱的青稞將大地染得愈加鮮亮。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與(yu) 千年左旋柳咫尺相望。白鴿蹁躚在祥和歡樂(le) 間,雄鷹在茫茫雪原上空翱翔。伴著雅魯藏布江的濤聲、東(dong) 山頂上的暖陽,我走進了玉麥。玉麥是卓嘎與(yu) 央宗的故鄉(xiang) ,在這裏,我聽到了卓嘎、央宗一家人的感人故事。

  一

  玉麥鄉(xiang) 隸屬於(yu)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植物垂直分布明顯。杜鵑花從(cong) 南開到北,山下是花的海洋,山上卻隻長枝幹不開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鬆蘿隨風飄揚。這裏一年到頭隻有兩(liang) 個(ge) 季節,半年雪,半年雨,一年260多天的雨雪天氣讓這裏常年雲(yun) 霧繚繞。青稞隻長苗不結穗,土豆隻有拇指大,水草太豐(feng) 美,羊蹄子會(hui) 泡壞,所以這裏的牧民隻養(yang) 犛牛犏牛不養(yang) 羊。

  那是1960年的春天,民主改革工作組來到綠霧一般的玉麥河穀,講山外的變化,教村民識字,還建議桑傑曲巴擔任鄉(xiang) 長。桑傑曲巴是卓嘎與(yu) 央宗的阿爸,那時候他還不明白“鄉(xiang) 長”是什麽(me) 意思。工作組告訴他,鄉(xiang) 長就是為(wei) 全鄉(xiang) 人民辦事的,同時強調,鄉(xiang) 長責任重大,國土也需要鄉(xiang) 長帶著牧民一起來守護。桑傑曲巴問,“國土”又是啥?工作組說,國土就是咱們(men) 世世代代生活的這片土地,是我們(men) 共同的家,哪一座雪山,哪一個(ge) 牧場,都不能丟(diu) 失。從(cong) 此,正值壯年的桑傑曲巴記住了國土就是家園,是不能丟(diu) 失的最寶貴的東(dong) 西。玉麥鄉(xiang) 人民政府第一任鄉(xiang) 長桑傑曲巴,就這樣雄赳赳地站立在了玉麥的森林與(yu) 雪山之間。

  日拉山的冬天,冰雪能淹沒犛牛的脊背。每年大雪封山之前,玉麥人要花上10多天時間,翻越兩(liang) 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跨過陡峭的山穀,穿越沼澤森林,把羊毛、酥油、奶渣、竹編運出去,換回青稞、鹽巴、土豆、磚茶、火柴。這些物資要用到來年鈴鐺花開滿山坡、道路通行之時。整個(ge) 冬季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山外人進不了玉麥,玉麥人也出不去大山。後來,為(wei) 了改善牧民的生活,政府在日拉山另一側(ce) 的曲桑村,給玉麥人蓋起了新房,發了糧食和牲畜,人們(men) 紛紛搬進了曲桑村。桑傑曲巴一家也跟著搬了過去。曲桑村的生活雖然愜意,桑傑曲巴的心裏卻始終牽掛著玉麥。3個(ge) 月以後,他趕著牛群,返回玉麥。通往老屋的道路已經被綠草覆蓋,家裏的東(dong) 西都被鄰國人拿空了。桑傑曲巴對家人說,必須得有人在,這塊土地才能守得住。

  獨自一家住在大山深處,見不到國旗,桑傑曲巴感到心裏不踏實。到哪裏找國旗呢?來到縣城後,桑傑曲巴在街上一邊走一邊想辦法,猛一抬頭,看到縣委大院的上空,五星紅旗正迎風招展。他停住腳步,心想,國旗是布做的,可以自己做。孩子們(men) 見阿爸回來,以為(wei) 鼓鼓囊囊的包裏的布料是用來縫製衣服的,圍著火塘高興(xing) 地跑來跑去,可是阿爸最後卻剪出了一大四小5顆黃色星星,又將星星縫在紅布上。阿爸嚴(yan) 肅地說,這是最寶貴的東(dong) 西,是我們(men) 的國旗。就是那一次,卓嘎和央宗第一次見到了五星紅旗,懵懂地懂得了國旗的意義(yi) 。

  那一天,五星紅旗飄揚在了桑傑曲巴家的屋頂上。後來,去山外開會(hui) ,領導問有沒有要解決(jue) 的困難,桑傑曲巴說,那就送我一麵國旗吧。他漸漸地得到了很多麵五星紅旗。他把這些國旗插在近處的放牧點上,插在高高的山頭,插在路邊的高山鬆上……看著比朝霞還要奪目的旗幟,桑傑曲巴感到了從(cong) 未有過的力量。

  二

  玉麥鄉(xiang) 的條件實在太艱苦了,沒有醫生,不通公路。自從(cong) 桑傑曲巴的小兒(er) 子去了山外讀書(shu) ,空闊的玉麥林莽間,就隻剩下卓嘎與(yu) 央宗,還有她們(men) 並不高大的阿爸了。山外人把這裏稱為(wei) “三人鄉(xiang) ”,鄉(xiang) 政府就設在桑傑曲巴的家裏。

  除了放牧,就是看雨雪更迭,彩虹變幻,采摘比星星還要繁盛的報春花。一人抱不住的木靈芝隨處可見,狼、黑熊、岩羊也常常不期而遇。每年轉場兩(liang) 次,冬牧場轉到夏牧場,夏牧場轉到冬牧場。有的牛倔強不好趕,有的則鑽進森林,掉進石頭縫隙裏,姐妹倆(lia) 得費力一頭一頭去找回。她們(men) 把拌有鹽巴的青稞粉喂進牛嘴裏,算是對聽話的牛兒(er) 的一種獎勵。沒有熟悉的麵孔,成天隻能跟牛兒(er) 說話。根據牛的毛色和犄角不同,她們(men) 給牛取了各種各樣的名字,有的叫昂珠(白色小鴨子)、邦金(草坪上生的)、查果(黑白色),有的還取上親(qin) 近人的名字,高興(xing) 的時候,會(hui) 和犛牛額頭抵著額頭玩耍。

  桑傑曲巴巡山或者外出開會(hui) 換糧食的時候,會(hui) 讓獵犬“支莫”和藏獒“雷索”陪伴姐妹倆(lia) 。一旦聽到外麵有動靜,“支莫”與(yu) “雷索”就會(hui) 吼叫起來,姐妹倆(lia) 感到特別害怕,盼望著阿爸趕快回家。有一次,她們(men) 對阿爸說,搬出去吧,搬出去就能看見人了,就有人說話了。阿爸說,這是國家的土地,我們(men) 不能走。央宗說,國家的土地就讓國家的人來守吧。阿爸說,我們(men) 就是國家的人啊,如果我們(men) 走了,這塊國土上就沒有我們(men) 的人了。

  上世紀80年代,白瑪堅參成為(wei) 定期進出玉麥的郵遞員。當白瑪堅參翻山越嶺把郵件送到玉麥時,桑傑曲巴的眼裏總會(hui) 閃爍起欣喜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展開報紙,一篇一篇讀下去,重要新聞還要給孩子們(men) 誦讀。姐妹倆(lia) 逐漸懂得了放牧就是巡邏,在邊疆放牧就是守護國土。犛牛和犏牛已經超過100頭了,今天把牛趕到這座山上,明天趕到另一座山上,冬季會(hui) 趕到南麵的山穀裏。有的牛兒(er) 跑得遠,就任其遊走在山巒草甸之間。

  日子再苦,定期巡山是桑傑曲巴雷打不動的工作。一袋熟土豆,一把開山刀,就是巡山的全部裝備。白天,用刀劈開密不透風的荊棘和灌木,在青苔泥濘的林間冒雨穿行;夜晚,在石縫樹洞裏躲避野獸(shou) 。餓了吃點土豆,渴了掬一捧溪水,累了靠在樹下休息。每次巡山前,桑傑曲巴總要叮囑姐妹倆(lia) ,兩(liang) 天就能回來,如果第三天還沒回來,趕緊出山去曲桑報信。巡山路上,桑傑曲巴檢查著自己以前楔下的木樁、掛上的國旗、刻下的文字。木樁如果被人拔掉了,他就重新楔上。國旗不見了,他就再次掛上。

  卓嘎、央宗姐妹長大後也開始巡山,她們(men) 背上阿爸背過的糌粑土豆袋子,帶上阿爸用過的砍刀,一次次跋山涉水。隻要看見自家犛牛的蹄印,聞到熟悉的菌菇清香,她們(men) 就感到無比踏實和親(qin) 切。巡山時,不少陡坡在70度以上,上去要借助綁在樹上的繩索,一點點往前挪。她們(men) 走遍了玉麥的深山老林,一路走一路掛國旗,用最純粹的方式給這片土地賦予“家”的意義(yi) 。卓嘎逐漸成為(wei) 玉麥鄉(xiang) 的活地圖,玉麥有多少個(ge) 通道、多少座山口,沒有人比她更清楚了。甚至衛星都探測不清楚的地方,她卻能描述得很準確,解放軍(jun) 官兵有時也會(hui) 來向她請教。

  1988年,卓嘎接替父親(qin) 當了鄉(xiang) 長,央宗擔任副鄉(xiang) 長兼婦女主任。1996年,卓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央宗隨後也入了黨(dang)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桑傑曲巴的身體(ti) 大不如前,他開始為(wei) 女兒(er) 的婚事操心了。

  這時候,一位叫巴桑的青年來到玉麥。憨厚的巴桑不但是放牧的好手,還贏得了卓嘎的芳心,最後與(yu) 卓嘎走到了一起,3個(ge) 女兒(er) 也相繼出生。有了巴桑的加入,玉麥鄉(xiang) 的巡邏隊伍壯大了。

  三

  1994年,西藏自治區組織相關(guan) 部門,對玉麥鄉(xiang) 的居住條件、配套設施進行考察調研,精心選擇了新的鄉(xiang) 址,提出了擴建方案。搬到新鄉(xiang) 址以後,桑傑曲巴一家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96年,郵遞員白瑪堅參和另外一家搬進了玉麥,玉麥鄉(xiang) 終於(yu) 結束了34年隻有一家人的曆史。桑傑曲巴在有生之年看到玉麥河穀人口的增加,放牧巡山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心情格外高興(xing) 。

  上世紀90年代末,桑傑曲巴家裏裝上了太陽能發電裝置和電視接收器,燈泡可以亮上幾個(ge) 小時,如果陽光充足,還能看上一兩(liang) 個(ge) 小時電視。2001年9月,玉麥鄉(xiang) 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當第一輛汽車開進玉麥的時候,桑傑曲巴高興(xing) 地給這個(ge) “鐵犛牛”獻上了哈達。沿著這條公路,他去了一次向往已久的拉薩。這年冬天,77歲的桑傑曲巴在大雪紛飛中,安詳地離開了堅守一生的土地。臨(lin) 終前,他把全鄉(xiang) 人叫到床前,對大家說,不要因為(wei) 玉麥苦就離開這裏,這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是國家的土地,一定要看好守好。

  2011年,新的玉麥鄉(xiang) 政府成立,卓嘎、央宗姐妹分別從(cong) 鄉(xiang) 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邊防派出所進駐玉麥,軍(jun) 警民共同守邊固土成為(wei) 現實。

  公路徹底改變了玉麥人的生活,全鄉(xiang) 9戶人家有7輛汽車,邊民補貼、生態補償(chang) 和草場補助等政策性收入節節攀高,每戶人家一年能拿到4萬(wan) 多元。來玉麥的遊客也多了起來,有4戶人家開起了餐館和家庭旅館,村民自製的竹器、雞心藤手鐲、奶渣深受遊客喜歡。家家戶戶都裝上了WiFi,不論給孩子寄零花錢還是在商店買(mai) 東(dong) 西,人們(men) 都開始網上支付。

  四

  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卓嘎和央宗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她們(men) 從(cong) 電視上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基層訪寒問暖,於(yu) 是萌生了把家鄉(xiang) 的變化匯報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想法。她們(men) 給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讓全村人驚喜的是,黨(dang) 的十九大閉幕後第四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回信了,這一天是2017年10月28日。平日裏雨雪不停的玉麥,這一天卻是金色的陽光灑滿了山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說:“看了來信,我很感動”“希望你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喜訊傳(chuan) 來,玉麥鄉(xiang) 的人們(men) 奔走相告,卓嘎哽咽地說,要是阿爸能看到這封回信,該有多好啊!

  2018年,卓嘎、央宗姐妹倆(lia) 被中央宣傳(chuan) 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以表彰她們(men) 半個(ge) 多世紀以牧帶巡、愛國守邊、守護祖國神聖領土的事跡。今年6月29日,卓嘎又榮獲“七一勳章”,更多人知道了卓嘎、央宗一家人的感人故事與(yu) 可貴精神。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卓嘎用實際行動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紮根雪域邊陲。她結合自身守邊經曆,在黨(dang) 員中開展宣講教育10多次,還帶頭參加“重走桑傑曲巴巡邊路”、向黨(dang) 旗宣誓等活動,引導牧民群眾(zhong) 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

  令卓嘎和央宗倍感欣慰的是,雖然自己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她們(men) 的孩子都能到山外讀書(shu) 了。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是玉麥鄉(xiang) 的第一位大學生,2018年從(cong) 西藏大學畢業(ye) 後,在成都找到一份高山滑雪教練工作。阿媽央宗給他打電話說,難道你忘了波啦(爺爺)臨(lin) 終前的話嗎?爺爺的話,他當然不會(hui) 忘。索朗頓珠立即回藏參加了公務員考試,成為(wei) 玉麥鄉(xiang) 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小夥(huo) 子深情地告訴我們(men) ,波啦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啟蒙老師,小時候跟著波啦一起放牧巡山,波啦給他買(mai) 了玩具槍,還給他做了刀削的竹子槍和木槍。有一次天氣太冷,波啦取下犛牛鞍子下的護墊裹住了他。作為(wei) 玉麥人的後代,他說,會(hui) 繼承波啦的遺願,守好祖國的邊疆,建設好家鄉(xiang) 。

  “西藏山南玉麥線”在2018年2月被國家旅遊局、國務院扶貧辦列入“西部行”十大自駕遊精品線路。在湖南省對口援建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玉麥邊境小康示範村已經建成。2019年4月,又有47戶人家遷入玉麥,玉麥鄉(xiang) 常住人口達到56戶。56戶人家如同格桑花一般,盛開在玉麥河穀間,盛開在高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盛開在祖國960多萬(wan) 平方公裏大地上的西南一隅,共同建設和諧安寧的美好邊疆,譜寫(xie) 守邊固土的新篇章。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