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獅泉河鎮一角。劉凡 攝
從(cong) 劄達沿219國道北上噶爾,行至八公裏檢查站,一條綿延的綠化帶映入眼簾,令人心曠神怡。筆直寬敞的大道兩(liang) 旁,紅柳、班公柳、毛頭柳、青海楊……綠樹成蔭、隨風搖曳,一派“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cong) 青野上山來”的景色。
曾幾何時,這裏是一片風沙肆虐的戈壁灘。“上世紀末,這裏看不到一棵樹,終年風沙不斷,不但公路被覆蓋,就連整個(ge) 獅泉河鎮也籠罩在飛沙走石中。”阿裏地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羅布旺拉告訴記者,經過噶爾縣幹部群眾(zhong) 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yu) 建起了這條綠色長廊。如今,這條長廊與(yu) 獅泉河兩(liang) 岸綠色走廊連為(wei) 一體(ti) ,成為(wei) 拱衛阿裏首府獅泉河鎮的一道綠色屏障,也成了全區防沙治沙的一個(ge) 樣板。
就在去年10月,阿裏地區被國家生態環境部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地區”稱號。
獅泉河,這個(ge) 昔日的“不毛之地”,是如何變成綠樹蔥鬱、景觀頻現的“戈壁綠洲”的?
立下愚公之誌,誓叫戈壁換新顏
位於(yu) 西藏最西部的噶爾縣,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屬高原亞(ya) 寒帶幹旱氣候區。從(cong) 環境學角度來看,這裏是沙礫質戈壁灘,氣候寒冷幹燥,地表多呈戈壁和石質山地,土層天生稀薄,植物種類十分稀有,生態極為(wei) 脆弱。
50多年前,噶爾縣曾有一片紅柳林。由於(yu) 能源缺乏,一直以來,這種既耐旱又耐燒的植物被當地居民世代當做燃料使用。砍伐紅柳成了阿裏人心中永遠的痛。退休老幹部加措回憶,當時砍伐紅柳是為(wei) 了生存,卻讓當地幹部群眾(zhong) 付出了慘痛的代價(jia) :“這兒(er) 本就風大。那時候風一起,鼻子嘴裏全是沙子,眼睛都睜不開。出門半小時,回家一身土。早上起來,發現沙子把門都堵上了,推都推不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獅泉河流傳(chuan) 著一首打油詩:“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終年不下雨,幹旱鬼見愁。”足見當時獅泉河人內(nei) 心的沉重與(yu) 無奈。
飽經風沙之苦的獅泉河人渴望綠色。他們(men) 從(cong) 200多公裏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紅柳,挖渠引水、精心嗬護,盡管有了點綠色,但終因缺乏規模,未能從(cong) 根本上改變“沙城”麵貌。甚至,有人預言:“獅泉河種不了樹,種不活樹!”
阿裏人沒有氣餒,也沒有放棄。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為(wei) 阿裏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阿裏地委、行署把遏製沙漠化作為(wei) 重要的民生工程,他們(men) 立下愚公之誌,以城市綠化為(wei) 突破口,確立了“因地製宜、規劃引領、科學推動、分類施策、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則,堅持縣城周邊防風固沙,公園廣場綠化美化,立足現有基礎,高標準、高起點抓好國土綠化規劃。
走好“綠色路”,算好“綠色賬”,打好“綠色牌”,阿裏地區推進國土綠化行動重拳頻出——
實施能源替代工程。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供電覆蓋21個(ge) 鄉(xiang) 鎮、51個(ge) 行政村(居)、2.84萬(wan) 人。僅(jin) 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就替代燃煤3960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7411噸,減排二氧化硫33.66噸,減排氮氧化物29.3噸。
持續整治人居環境。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戶用廁所增至13518座,公共廁所增至425座。建成運行普蘭(lan) 縣霍爾鄉(xiang) 、噶爾縣昆莎鄉(xiang)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累計清理垃圾42684噸。
打好“碧水”保衛戰。“雙總河湖長製”覆蓋7縣37個(ge) 鄉(xiang) 鎮河湖,累計清理河湖垃圾373處329噸。創建了飲用水源地“一源一檔”管理台賬和風險名錄,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打響“淨土”保衛戰。建成投運地區廢機油規範化暫存點,2020年共轉移處置廢機油97噸。獅泉河鎮汙水處理廠運行穩定正常,6縣及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塔爾欽)國際旅遊特色小城鎮汙水處理廠和汙水收集管網已經建成,汙水處理率達80%。
阿裏,已成為(wei)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堅持科學“築綠”,昔日“沙城”變綠洲
說起阿裏國土綠化行動,最值得大書(shu) 特書(shu) 的,是曠日持久的“綠色爭(zheng) 奪戰”。
“在阿裏,種活一棵樹十分不容易。沒有一股‘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幹勁,是幹不成的。”阿裏地委書(shu) 記朱中奎說。
早在2005年,阿裏地區就專(zhuan) 門從(cong) 陝西省聘請了林業(ye) 專(zhuan) 家,進行草木種植技術指導。
1989年,阿裏地委、行署將治理獅泉河鎮風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1994年,阿裏地區正式啟動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
作為(wei) 阿裏城市綠化的主要實施單位,從(cong) 2016年開始,噶爾縣多次邀請全國知名林業(ye) 專(zhuan) 家和技術員來阿裏實地考察,對造林地塊、麵積、樹種、造林密度、栽植管理進行係統科學設計規劃。為(wei) 了確保草木引種的適應性,他們(men) 還派出技術人員到青海祁連縣、門源回族自治縣、甘肅張掖市以及陝北和內(nei) 蒙古等地考察,拜訪林業(ye) 專(zhuan) 家和育林大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複試種,除了本地的班公柳、紅柳、沙棘,青海楊、新疆楊、毛頭柳、國槐,還有紫花苜蓿等草木,也先後在阿裏高原“安家落戶”。
試種的成功,極大激發了幹部群眾(zhong) 植樹造林的熱情。獅泉河濱河路、象雄廣場、星空廣場、康樂(le) 新居、貢桑林卡、馬泉公園綠化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上有樹木、下有花草,喬(qiao) 木、地被、鮮花,相映成趣。隨著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續推進,累計完成工程造林5.3萬(wan) 畝(mu) ,植樹885萬(wan) 株,種草6100畝(mu) 。綠色,對於(yu) 獅泉河人來說,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阿裏地委、行署順勢而為(wei) ,在總結獅泉河鎮綠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城區重點打造、道路擴帶增量、單位廣泛增綠、園區提檔升級、鄉(xiang) 鎮連片覆蓋、村居園林穿插”的插綠擴綠增綠思路,著力推進重要流域、重點區域、重要公路、城鎮周邊和農(nong) 村“四旁”植樹種草,積極引導有條件的群眾(zhong) 在房前屋後植樹種草、在屋內(nei) 養(yang) 花養(yang) 草。
“阿裏高寒缺氧、幹旱少雨,砂石多、土質差,常年風沙不斷,綠化難度大、成本高,栽一棵樹比養(yang) 一個(ge) 孩子還難。”說起阿裏綠化的艱辛,地區生態環境局幹部陳在德深有感觸。為(wei) 此,阿裏地區堅持“三分造林、七分管理”的理念,在高標準栽植草木的同時,嚴(yan) 格管護措施,細化管護責任,加大管護力度,總結摸索出“注營養(yang) 液、裹紗棉被、綁支撐架、塗傷(shang) 痕劑、建防護罩、施生根粉、覆塑料膜、打蒸騰劑”八大防護經驗,在全地區推廣。
為(wei) 了實現“栽種一片、成活一片、綠化一片”的目標,阿裏地區“不惜血本”。僅(jin) 獅泉河城市綠化,就籌集資金7000餘(yu) 萬(wan) 元,栽種紅柳、班公柳、青海楊、新疆楊、毛頭柳、國槐31.17萬(wan) 株,花草10.87萬(wan) 平方米。2020年,全地區綠化投資更是達到1.56億(yi) 元。
在獅泉河綠化景觀帶,記者看到,每一株樹都有樹木防護罩保護著,每一片草地也都采取了覆膜防凍保護措施。回填肥土、施農(nong) 家肥、搭遮陽網……“十八般手段”,樣樣齊全。果如獅泉河人所說:“像養(yang) 孩子一般,把樹種好,把草養(yang) 好。”
今天的噶爾,不僅(jin) 獅泉河鎮街道兩(liang) 旁樹木成行,周邊的昆莎鄉(xiang) 、門士鄉(xiang) 、紮西崗鄉(xiang) 、左左鄉(xiang) 也都是處處見樹、片片成林。
統計數據表明,截至目前,阿裏地區累計完成重點區域造林1.76萬(wan) 畝(mu) ,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防護林建設46.93萬(wan) 畝(mu) ,有條件的地方,全部實現消除“無樹戶、無樹村、無樹單位”目標。
噶爾縣獅泉河鎮康樂(le) 新居易地扶貧搬遷點,過去曾是一片戈壁,經過五年改造,如今已是草木連片、綠意盎然,成為(wei) 一座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幸福的小康村。
“一泓碧水,兩(liang) 岸綠色,十裏美景”。漫步獅泉河兩(liang) 岸,但見河岸楊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一池春水,留下婆娑倒影。“河變湖,樹成林”,讓這條過去連麻雀都不肯光顧的著名大河,成了棕頭鷗等水鳥遊弋嬉戲、流連忘返的天堂,讓人仿佛置身江南水鄉(xiang) 。
這是獅泉河從(cong) 未有過的“綠色奇跡”。
胸懷百姓福祉,換得人與(yu) 自然共徘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持續良好,主要汙染物約束性指標和資源消耗水平控製在國家、自治區核定範圍內(nei) ;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到97%以上,主要河湖水質均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土壤環境質量總體(ti) 保持良好——這是今日阿裏的真實境況。
數字最有說服力——經過多年努力,獅泉河鎮無霜期從(cong) 1994年的83天延長到現在的170天,降水量從(cong) 1994年年均76.5毫米增加到現在的135.3毫米,阿裏地區7縣縣城空氣優(you) 良天數也達到了99%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植樹造林改變了阿裏惡劣的生態環境,而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人們(men) 帶來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為(wei) 阿裏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百姓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6月的阿裏高原,春意漸濃。岡(gang) 仁波齊山下,遊人如織,噶爾縣生態產(chan) 業(ye) 園區,綠菜滿畦、瓜果飄香,新鮮的蔬菜正在上市。
燕尾山下,昔日的戈壁灘不毛之地,有新城拔地而起,一座座藏式白色小樓綠樹掩映,遠處雪山皚皚,近處綠意盎然,仿佛“海市蜃樓”。
“今天的阿裏,不僅(jin) 經濟穩步發展、社會(hui) 進步、人民安居樂(le) 業(ye) ,而且擁有碧水藍天淨土、動物植物多樣,大部分山川仍處於(yu) 原生狀態。”羅布旺拉說。
“把生態建成產(chan) 業(ye) 、把產(chan) 業(ye) 做成生態,造福阿裏百姓!”阿裏地委、行署初衷不改,“生態林業(ye) 構築綠色屏障、綠色林業(ye) 壯大特色產(chan) 業(ye) 、人文林業(ye) 弘揚生態文明”的主線越來越清晰,以構建和維護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wei) 核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民生福祉為(wei) 目標,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為(wei) 載體(ti) ,以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wei) 主線的國土綠化行動路子越走越寬。
噶爾縣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自建設運行以來,大力發展蔬菜種植、花卉栽培、畜牧養(yang) 殖等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豐(feng) 盈百姓“菜籃子”、促進農(nong) 牧民增收、推動農(nong) 牧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產(chan) 業(ye) 園大膽引進西瓜、甜瓜,種植蔬菜50多種、花卉30多種,並成功試種了油桃、葡萄等經濟效益高的水果,走出一條綠色高效、特色鮮明、優(you) 勢明顯、可持續發展的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路子。
獅泉河鎮加木村不失時機地建起了飼草種植示範基地和蔬菜種植示範基地,開發了紅柳灘休閑度假村,組織發動群眾(zhong) 種植4000畝(mu) 紫花苜宿等優(you) 質牧草,大力發展蔬菜產(chan) 業(ye) ,不僅(jin) 有效解決(jue) 了奶牛養(yang) 殖飼草料困難,同時打造出了加木牧家樂(le) 旅遊品牌。加木村還動員全村黨(dang) 員群眾(zhong) 退牧還草4000餘(yu) 畝(mu) ,建設了15平方公裏的紅柳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旅遊區,每年為(wei) 全村帶來12萬(wan) 餘(yu) 元的集體(ti) 經濟收益。
地處索麥和噶爾兩(liang) 村的昆莎產(chan) 業(ye) 園,是一個(ge) 集飼草林果種植、奶牛肉羊養(yang) 殖、飼料加工儲(chu) 備於(yu) 一體(ti) 的現代農(nong) 牧科技產(chan) 業(ye) 園。目前,園內(nei) 種植的紫花苜蓿、枸杞、豌豆、披肩草等,長勢喜人,豐(feng) 收在望。
不僅(jin) 如此,阿裏地區還利用當地土壤堿性重、晝夜溫差大、適合枸杞生長的特性,在昆莎、生態產(chan) 業(ye) 園、加木、索麥和那木如投資建設了800畝(mu) 的高原枸杞示範園,以期通過以點帶麵、輻射推廣,推動噶爾縣乃至全地區特色農(nong) 牧基地和生態環境建設,達到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nong) 牧民增收的目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生態是我們(men) 的寶貴資源和財富。阿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一定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譜寫(xie) 好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阿裏篇章。”展望未來,阿裏地委書(shu) 記朱中奎信心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