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西藏最美的季節。西藏自治區各地從(cong) 鄉(xiang) 鎮到縣區,一場場文化盛宴輪番上演。
不久前,首屆“霍爾巴青象雄文化活態傳(chuan) 承”學術研討會(hui) 成功舉(ju) 辦,吸引了20多位來自區內(nei) 外的專(zhuan) 家學者,共同體(ti) 驗在巴青縣“赤堆東(dong) 雄”黑帳篷裏的遊牧文化。
被譽為(wei) “大牛毛帳篷”的巴青,牛毛帳篷編織技藝在這裏傳(chuan) 承,是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今年正值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頒布10周年。10年間,西藏多措並舉(ju) ,認真做好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名錄體(ti) 係。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西藏自治區包括巴青牛毛帳篷編製技藝等在內(nei) 的17個(ge) 項目入選。至此,西藏自治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106項,實現了西藏自治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十大類別全覆蓋。
作為(wei) 文化資源大區,西藏包括民間文學、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美術、技藝等在內(nei)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底蘊深厚、曆史悠久、形態多樣,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li) 的奇葩。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前所未有。
來自日喀則的平措紮西是一名勉唐派唐卡畫師,能為(wei) 傳(chuan) 承西藏傳(chuan) 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他感到十分榮幸。“在黨(dang) 中央關(guan) 心關(guan) 懷和西藏自治區的高度重視下,如今是西藏文化發展最好的時期。”平措紮西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央、西藏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非遺保護資金分別為(wei) 2.23億(yi) 元、9592萬(wan) 元。全區命名西藏大學等8所院校為(wei) “西藏非遺進校園示範基地”。昌都鍋莊、比如丁嘎熱巴、拉孜堆諧、拉孜紮念、達布阿諧等項目成為(wei) 各地“非遺課間操進校園”新亮點,格薩爾說唱、久棋等項目走進課堂,薪火相傳(chuan) 的格局逐步形成。
在西藏,隨著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工作不斷推進,傳(chuan) 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潛力巨大,日漸成為(wei) 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頂層設計,重點培育了“文創西藏”區域公用品牌。布達拉宮文創體(ti) 驗館、布達拉宮文創產(chan) 品銷售店和西藏博物館文創體(ti) 驗店建成並對外開放。
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在拉薩創演以來,已成為(wei) 西藏文化市場獲得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效融合劇,成功轉移當地農(nong) 牧民7000餘(yu) 人次就業(ye) ,累計演出1300場,接待遊客300餘(yu) 萬(wan) 人次。
截至2020年底,全區擁有各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基地)234家,各類文化市場主體(ti) 7500餘(yu) 家,從(cong) 業(ye) 人員近7萬(wan) 人,行業(ye) 年產(chan) 值達60.95億(yi) 元,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
5月20日,新編現實題材藏戲《次仁拉姆》通過了國家“百年百部”重點扶持劇目的驗收。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團長班典旺久告訴記者,在國家重視,區黨(dang) 委、政府的關(guan) 心支持下,古老藏戲在新時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yu) 活力,已經成為(wei) 西藏地方特色濃鬱、群眾(zhong) 基礎紮實、發展前景廣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