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水鳥翔集。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全景。記者 常川 旦增西旦 攝
護林員在巡邏。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習(xi) 近平乘車來到尼洋河大橋,遠眺水波蕩漾、草木蔥蘢的雅尼濕地,聽取雅魯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情況。習(xi) 近平強調,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統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七月的雪域高原,天高雲(yun) 淡。
站在位於(yu) 林芝市巴宜區的尼洋河大橋上,目之所及,水闊波幽,群山如黛。
7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乘車來到尼洋河大橋,遠眺水波蕩漾、草木蔥蘢的雅尼濕地,聽取雅魯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情況。習(xi) 近平強調,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統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長期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用對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絕對忠誠的實際行動做好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定不移建設美麗(li) 西藏,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如今,行走在遼闊的雪域高原,湖泊澄淨、森林茂密、雪山巍峨、牧場廣闊,美麗(li) 西藏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保護力度不斷加強
以前,由於(yu) 受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雅魯藏布江一帶沙化嚴(yan) 重,植被變少,到了河水泛濫期,洶湧的江水更是肆意破壞良田土地。那時候,沙塵天氣頻發,一到下午風沙吹得人眼睛都睜不開,位於(yu) 雅江沿岸的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xiang) 色果拉村的村民們(men) 經常灰頭土臉。風沙不僅(jin) 對村裏的房屋造成損壞,也給村民的健康帶來威脅。
這樣的情況必須作出改變。2008年,喬(qiao) 次仁被選舉(ju) 為(wei) 色果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第二年他便開始帶領村民實施防沙造林工程,製定了每年種樹麵積兩(liang) 千到五千畝(mu) 的任務,到現在一直沒有間斷過。十多年間,色果拉村已經種了幾十萬(wan) 棵樹,種植麵積接近七萬(wan) 畝(mu) 。
現在的色果拉村,綠樹掩映、景色迷人。寬敞筆直的水泥道路,幹淨整潔的村容村貌,一棟棟特色鮮明的工布新居錯落有致。庭院裏,鮮花怒放;居室內(nei) ,窗明幾淨。村民們(men) 熱情好客,臉上掛著笑容、寫(xie) 著幸福。
當了二十多年村幹部的喬(qiao) 次仁深深體(ti) 會(hui) 到植樹的益處,十餘(yu) 載不間斷的植樹造林,讓這裏的生態逐漸恢複,喬(qiao) 次仁的臉上充滿了自豪。
當然,色果拉村發生的變化隻是西藏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ge) 縮影。
“從(cong) ‘十二五’開始,國家就將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有關(guan) 規劃之中,不斷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先後投入73.63億(yi) 元,實施了源頭生態修複、幹流河道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流域植樹造林、防沙治沙和退牧還草等一係列生態保護與(yu) 修複工程,流域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21日,在向總書(shu) 記匯報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時,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羅傑說,目前雅江流域內(nei) 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99.4%、水質均達到或優(you) 於(yu) III類標準,水清河暢岸美,言語中滿是西藏環保人的熱忱與(yu) 自豪。
人人參與(yu) 生態保護
“我們(men) 站是守護原始森林的第一站,這個(ge) 口子必須守好。”前不久獲得全國“最美生態護林員”稱號的林芝市米林縣丹娘鄉(xiang) 魯霞溝管護站生態護林員白瑪次仁說,他每天都要巡山,防止有人偷采偷伐。
今年已經72歲的白瑪次仁一輩子都生活在丹娘鄉(xiang) 魯霞村。他和另一位護林員,68歲的索朗次仁常年守在魯霞溝溝口,那裏的原始森林內(nei) 生長著雪蓮花、雲(yun) 杉等珍貴植物,生活著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
為(wei) 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白瑪次仁通過耐心細致地走訪宣傳(chuan) ,使村民愛林護林和保護生態的意識不斷提高,在魯霞村形成了森林資源嚴(yan) 禁破壞、護林防火、警鍾長鳴的濃厚氛圍,為(wei) 護林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zhong) 基礎。
慢慢地,魯霞村的村民都成了保護森林資源的衛士。村裏還會(hui) 組織群眾(zhong) 在村子周圍的道路沿線清理垃圾和枯死的樹木枝幹,消除山火隱患。
總書(shu) 記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為(wei) 守護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西藏不僅(jin) 采取最嚴(yan) 格的環保措施,也充分調動各方麵尤其是基層群眾(zhong) 的積極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態、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環長效機製。
僅(jin) 2021年,西藏就有46.62萬(wan) 人加入到了生態保護崗位上來,這些崗位都由像白瑪次仁這樣的普通農(nong) 牧民擔任。“我做這份工作不是為(wei) 了自己,是為(wei) 了家鄉(xiang) 的山和樹,為(wei) 了子孫後代。”白瑪次仁老人的話代表了西藏高原無數護林守山人的心聲。
生態保護拓寬致富路
總書(shu) 記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戰略定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近年來,為(wei) 加大生態富民力度,西藏積極爭(zheng) 取中央加大對西藏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支持力度,2021年轉移支付達到31.39億(yi) 元,較2020年增加5.46億(yi) 元,增長21%。同時,為(wei) 了加快林下資源的開發利用,西藏在林業(ye) 發展相關(guan) 政策指導下,逐步克服市場管理鬆散、生產(chan) 技術水平偏低、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等短板,開始嚐試多元化發展經營,借助本地豐(feng) 厚的林下資源和有利的自然條件,積極推進林下資源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與(yu) 完善,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了看得見的“紅利”。
在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一塊塊草方格整齊有序地被固定在沙堆上。從(cong) 示範區附近的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充堆村、羅堆村趕來的村民正在製作小木棍,用來固定草方格。
“一天可以掙180元,一年下來大概有4萬(wan) 元收入。”正在製作固沙小木棍的達娃坐在簡易棚下,笑嗬嗬地和記者交流。他說,他家就住在紮囊縣紮其鄉(xiang) 羅堆村,離幹活的地方不遠,既能顧家,又能增加收入,他很滿意。
在工布江達縣巴鬆錯景區,順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進入茂密的山林深處,可以聽見從(cong) 四麵八方傳(chuan) 來的歡聲笑語,非常熱鬧,這是一群遊客在當地農(nong) 牧民的帶領下在采摘野生菌,體(ti) 味采摘和野外的樂(le) 趣。遊客支付給“引路人”一天150元到200元不等的費用。
如今,在雪域高原,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群眾(zhong) 生活越來越好,祖國的西南邊疆已經構築起一道嚴(yan) 密的生態安全屏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