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重走天路看變遷|在世界屋脊創造治沙奇跡

發布時間: 2021-07-30 09:07:00 來源: 法治日報

  “舉(ju) 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這是雅魯藏布江(下稱雅江)沿岸居民曾經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而如今這裏被數萬(wan) 畝(mu) “綠色長城”守護著,創造著世界屋脊的治沙奇跡。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來到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探訪防沙治沙情況。該示範區位於(yu) 山南市紮囊縣桑耶鎮,地處雅江中遊北岸,海拔在3550米至3600米之間,是雅江北岸河穀平坦地和山地過渡帶,屬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是西藏嚴(yan) 重沙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區之一,流沙從(cong) 山地到河漫灘分別以爬升沙丘、網狀沙丘、新月形沙丘鏈、新月形沙丘等多形態存在。植被稀少,生態環境非常脆弱。

  紮囊縣縣長索朗格桑回憶說:“這一帶之前整個(ge) 都是沙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風一吹院子裏都是沙子,印象裏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風沙天,後來開始種樹,環境好多了,這兩(liang) 年每年風沙天10天左右。”

  土地沙化除了對生活造成不便,也極大製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一方麵是僅(jin) 存的耕地經常被沙子掩埋,另一方麵綠植的稀缺導致放牧也很困難。想要改變現狀就必須種樹,上世紀八十年代,山南市開始建設雅江防護林。

  “在這邊種樹存在很多困難,後期管理工作量特別大,在這裏種樹前期可能三四天沒人澆水、沒人管理的話就死了。”索朗格桑說,“種樹、護樹需要很用心用情地去做。”

  而這件事,山南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一步一步種出了心中的那片綠洲。在當地,村民邊久被稱為(wei) “樹爸爸”,他從(cong) 80年代就開始帶領村民種樹。他的兒(er) 子羅布說:“泥石流來的時候,爸爸開著推土機去擋住滾下來的泥石。斷電的時候,爸爸就去江邊運水澆樹,要跑上十幾趟。”羅布調侃邊久“愛樹勝過愛兒(er) 子”,但也正是這種愛,讓荒山下一片貧瘠的土地,在他的手裏,變成了一片綠色的苗圃基地。

  在現場指導實驗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常學向告訴記者:“這邊是試驗樣地,我們(men) 在不斷地做實驗,以尋找能適應西藏沙地生長且耐幹旱的沙生植物,以及尋找更節水、生態效益更高的沙生植物配置方案。此外,示範區還引進了適宜種植的沙生經濟作物,如沙棘、果桑等,希望在防沙固沙的同時,能為(wei) 村民帶來新的經濟來源。”

  山南市林業(ye) 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複科技術員李聰告訴記者,2005年以來,在國家林草局的支持和關(guan) 心指導下,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完成防沙治沙麵積4.8萬(wan) 餘(yu) 畝(mu) 。通過引導該示範區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重點國土綠化、防沙治沙工程項目建設,學會(hui) 了治沙技術;通過安排生態管護崗位,為(wei) 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提供勞動就業(ye) 機會(hui) ;建成苗圃基地9028畝(mu) ,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就業(ye) 252人,累計增收1015.5萬(wan) 元。

  近年來,山南市還引進企業(ye) 參與(yu) 產(chan) 業(ye) 扶貧,采取“生態治沙+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增收”模式,在雅江北岸實施現代農(nong) 牧業(ye) 示範基地、甘草基地等項目建設,帶動就業(ye) 1432人,人均增收9000元,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探索實踐出沙生植物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新路子,為(wei) 防沙治沙工作注入新動力。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