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出生的色曲卓瑪如今已經退休,這位74歲的老人曾是西藏第一代電影配音演員,與(yu) 同輩一道開啟了西藏藏語電影譯製時代。
色曲卓瑪出身拉薩貧苦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後才有了讀書(shu) 機會(hui) 。但因要照顧家裏,1965年初中畢業(ye) 後便參加工作,被分到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司(今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共服務中心)剛成立的譯製組,成為(wei) 一名配音演員。
“剛成立時隻有4個(ge) 人,導演、配音、機務、翻譯等,大家一人身兼多職。”色曲卓瑪憶述,“那時錄音棚房間簡陋,錄音時經常把周圍的雜音錄進去,像鳥叫聲。”盡管如此,在娛樂(le) 文化匱乏的年代,帶著粗糙感的電影仍受大家喜歡。即便刮風下雨,人們(men) 也要步行或是騎著牛馬去看露天電影。
1965年,西藏譯製了第一部藏語電影《豐(feng) 收之後》,色曲卓瑪參與(yu) 了劇中多個(ge) 角色的配音。但在眾(zhong) 多配音角色中,她最喜歡電影《英雄兒(er) 女》中的王芳。“配音時入戲太深,遲遲走不出來。”
近40年的演藝生涯,出戲入戲間,色曲卓瑪完成了第一代配音演員的使命。
普布紮西是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共服務中心譯製科導演,22歲的他從(cong) 色曲卓瑪這一代人肩上接過重任,從(cong) 配音演員一路成長。“自小看著藏語譯製電影長大,印象最深的是《地道戰》《地雷戰》《405謀殺案》。”
那時,配音演員大多半路出家。普布紮西說:“除了跟前輩學習(xi) ,私底下用磁帶錄音練習(xi) 變音是最實在的辦法。”
普布紮西認為(wei) ,電影塑造經典人物形象,而配音是電影人物的另一種魅力表達。上世紀90年代,他配音印度電影《勇奪芳心》的男主人公,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le) 道。
那時,西藏譯製過不少外國經典電影,這些在農(nong) 牧民眼中的小眾(zhong) 電影打開了他們(men) 了解世界的新窗口。不過,大多數農(nong) 牧民更偏愛鄉(xiang) 村題材電影,認為(wei) 更貼近生活。
從(cong) 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這位西藏第二代配音演員經曆了西藏電影譯製發展的大轉變,“首先配音技術更便捷,以前需要多人同時錄音,現在可以實現單軌錄音。”
如今,西藏電影譯製團隊不斷壯大,部門職能健全,從(cong) 最初的4人發展到36人。
若說配音演員是傳(chuan) 遞譯製電影的靈魂使者,那麽(me) 翻譯便是靈魂內(nei) 核。朗康次仁1999年參加工作,是西藏譯製電影發展中第一代專(zhuan) 業(ye) 翻譯。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的辦公桌上放著《漢藏對照詞典》(2014)、《藏漢大辭典》(1998)。
朗康次仁坦言,翻譯工作最難的是無可參照,像醫藥、軍(jun) 事等領域的專(zhuan) 有名詞,隻能盡可能還原本意。所以過去翻譯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如今,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為(wei) 電影譯製提供了便利,藏漢翻譯軟件成了有力輔助。此外,網絡語言迭代快速,朗康次仁的詞庫時時更新。他說:“女兒(er) 在本地電視台從(cong) 事翻譯工作,新興(xing) 的網絡用語翻譯也會(hui) 跟她交流探討,了解網絡詞本質意思後翻譯成藏語。”
過去,藏語譯製電影是西藏基層農(nong) 牧民對娛樂(le) 文化生活的迫切渴求。在三位看來,新時代下藏語譯製電影,不僅(jin) 是個(ge) 體(ti) 化娛樂(le) 生活的需要,更益於(yu) 樹立豐(feng) 富的個(ge) 人價(jia) 值觀、國家觀、世界觀。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時,高原民眾(zhong) 也享受著山海之外的國際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