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藏地的不同視角。”“趣覓”公眾(zhong) 號的介紹如是寫(xie) 到。即將從(cong) 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ye) 的該公眾(zhong) 號創始人萍措卓瑪格外期待外界看見,現代的西藏已與(yu) 人們(men) 印象中模樣有所不同。
剛結束醫院實習(xi) ,萍措斟酌後決(jue) 定“棄醫從(cong) 文”,將回到拉薩繼續她的文創事業(ye) 。
時間回到2015年,萍措還在上海複旦大學醫學院念大學二年級,利用赴美交流機會(hui) 參訪了一些非營利性及文化創新機構,同行者均是背景各異的不同國家青年人。
圖為(wei) 萍措(右)在采訪過程中留影。(資料圖片) 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
用她的話說“這是一次對世界認知爆炸性增長的經曆”:各國年輕人無一例外,都在通過創造性的方式更好服務社會(hui) 。一番交流過後,她受到啟發。
“作為(wei) 藏族青年,我深感在我們(men) 的生長環境裏榜樣力量的重要性。小時候身邊那些閱曆豐(feng) 富的長輩總能讓我對成長充滿期待。”她告訴記者,如果有個(ge) 平台能分享不一樣的人生、講述平凡卻獨具意義(yi) 的故事,或許能給更多藏族青年前行的動力。想法確定,於(yu) 是一個(ge) 專(zhuan) 門記錄西藏人故事的公眾(zhong) 號草創。
“趣覓”,藏語中“泉眼”一詞的音譯,萍措與(yu) 同伴們(men) 希望“經過泉水的行人,能在漫長旅途中品嚐到慰藉心靈的清水”。
上海藏餐廳的服務員、少林寺的藏族武僧、北漂的瑜伽老師、工作於(yu) 世界頂級醫療機構的藏族學者、奧運選手、跑酷團隊……“趣覓”目光由遠及深,誌在建立起當代藏族青年群像。
“比如製作藏香,他們(men) 采集原料時一次隻會(hui) 摘下兩(liang) 片花瓣,這背後是對自然的敬畏。在西藏,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利他的價(jia) 值觀,都是我想通過趣覓去傳(chuan) 達的。”手工藝人是萍措最掛念的講述對象,兒(er) 時生活相伴的藏毯、藏香、唐卡、氆氌如今成了吸引人們(men) 走進藏族文化的重要符號。
生於(yu) 西醫世家,從(cong) 醫一度是執業(ye) 必然。然而經過5年的醫學院學習(xi) ,她卻愛上且執著於(yu) 文字工作。“西藏的醫療環境當然也很缺人才,但我有很強烈的感受,我想從(cong) 事更感興(xing) 趣的事。”
她堅定的態度讓家人們(men) 慢慢接受其選擇。“拉薩是保留西藏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明最好的地方,我希望記錄身處改變之中的人們(men) ,他們(men) 人生的變遷正在與(yu) 時代的發展產(chan) 生碰撞。”
在拉薩念小學,高中時期考到廣東(dong) 佛山的西藏中學就讀,大學來到上海、其間曾體(ti) 驗跨洋生活,畢業(ye) 毅然回家,這樣的人生路徑在萍措的兒(er) 時玩伴看來實屬“不尋常”。她強調,也是這些經曆,讓自己更想回家服務西藏。
圖後排中間為(wei) 萍措。(資料圖片) 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
一座城市文化生活的稀疏程度,很大程度左右青年群體(ti) 的去留。萍措決(jue) 定回來,誌在於(yu) 此。“現在的西藏,與(yu) 很多人印象中的樣貌已有很大的不同。”她介紹,尤其在文化生活方麵,年輕人發起的活動越來越多,一些理念前衛的展覽、演出也時常能出現在拉薩街頭。
“在上海生活,我對西藏的關(guan) 注從(cong) 未減少。上海的摩登、流行與(yu) 西藏的傳(chuan) 統、厚重,時常給我帶來截然不同的人生經驗。”在萍措看來,拉薩的很多年輕人都是如此,時常感受曆史與(yu) 現代的交織,敏感捕捉衝(chong) 擊帶來的新變化。
“我們(men) 在家庭中接受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和教育方式,和朋友通過社交媒體(ti) 保持溝通,接收新鮮事物。傳(chuan) 統世界賦予我們(men) 更強的底氣和信心,與(yu) 現代世界相處時,給予我們(men) 一種獨特的方法論。”她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