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近年來把特色產(chan) 業(ye) 開發作為(wei) 農(nong) 牧業(ye) 供給側(ce) 改革的主攻方向,開展青稞、犛牛、藏豬、羊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項目“換代升級”,綜合效益愈發顯現。老樹逢春吐新芽,西藏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在轉型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
創新改革提升農(nong) 牧業(ye) 效益
昌都市類烏(wu) 齊縣引導牧民將犛牛、草場入股,打造“種草-養(yang) 畜-加工-銷售”產(chan) 業(ye) 模式,贏得群眾(zhong) “點讚”。
“在犛牛育肥基地入股2頭牛和4畝(mu) 草場,去年犛牛分紅1100元,草場一畝(mu) 分紅800元,自己不用操心,還有多出來的時間打零工。”類烏(wu) 齊縣賓達鄉(xiang) 央宗村村民西嘎說,村民把犛牛、草場入股到央宗犛牛育肥基地,可享受土地租金和利潤分紅。
昌都市類烏(wu) 齊縣賓達鄉(xiang) 央宗村央宗犛牛育肥基地的犛牛(2020年9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央宗犛牛育肥基地年均出欄600多頭犛牛,均被送到藏家犛牛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如今這家加工廠已生產(chan) 多種商品,進入了天津、重慶、四川等地市場。
阿裏地區日土縣白絨山羊產(chan) 業(ye) 受限於(yu) 養(yang) 殖經營模式落後、技術人才薄弱等因素,曾一度停滯不前。對此,河北援藏工作隊接洽多家企業(ye) ,探索開展訂單養(yang) 殖收購,帶動群眾(zhong) 增收。
日土縣熱幫鄉(xiang) 龍門卡村村民紮西次仁,全家養(yang) 殖山羊400多隻。他說:“以前羊絨賣給商販,一斤100多元。去年政府統一收購,價(jia) 格更高,我家共售賣200斤羊絨,收入達3萬(wan) 多元。”
據統計,在日土縣,去年企業(ye) 共收購白山羊絨56.7噸,惠及2300多戶牧民,戶均增收1300元。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幹部、阿裏地委副書(shu) 記韓學軍(jun) 說,他們(men) 計劃利用3年至5年推動日土縣健全種羊繁育、創新產(chan) 品銷售體(ti) 係等,實現白絨山羊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
傳(chuan) 統農(nong) 牧民成產(chan) 業(ye) 工人
在那曲、阿裏、日喀則等高寒牧區,越來越多的純牧業(ye) 村跳出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部分牧民已變身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
江孜縣康卓鄉(xiang) 一家養(yang) 羊合作社(2021年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洪明 攝
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則市定日縣克瑪鄉(xiang) 幫布村,牛羊成群,膘肥體(ti) 壯。幫布村采取“村黨(dang) 支部+牧戶+合作社+公司”運營模式,讓牛羊變資產(chan) ,群眾(zhong) 變股東(dong) ,效益明顯。35歲的村民東(dong) 次仁是合作社飼養(yang) 員,照看著800多隻綿羊。“在這裏打工每月有3000元工資,還有分紅可以領。”東(dong) 次仁說。
如今,西藏越來越多村子通過成立合作社與(yu) 大企業(ye) 合作的模式發展養(yang) 殖業(ye) ,將傳(chuan) 統家庭散養(yang) 升級為(wei) 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養(yang) 殖模式。
幫布村的牛羊統一銷售到位於(yu) 薩迦縣的日喀則百亞(ya) 成農(nong) 貿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全產(chan) 業(ye) 鏈畜牧業(ye) 企業(ye) ,已輻射帶動養(yang) 殖合作社783個(ge) ,勞動力轉移4萬(wan) 人,吸納220名群眾(zhong) 長期就業(ye) 。
34歲的朗加是薩迦縣扯休鄉(xiang) 扯休村村民,也是日喀則百亞(ya) 成農(nong) 貿有限公司的員工。他說:“我們(men) 村有20多人在這裏上班,每月工資5000多元,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在家門口上班,既穩定又能照顧農(nong) 田。”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群眾(zhong) 在蔬菜花卉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勞作(2021年3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洪明 攝
多方支持完善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日喀則被譽為(wei) “西藏糧倉(cang) ”,青稞年產(chan) 量占全區比重近50%。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青稞加工企業(ye) 規模普遍較小,產(chan) 品的附加值不高。
為(wei) 此,中國人民銀行日喀則市中心支行組織銀行機構推出以“青稞貸”為(wei) 代表的特色信貸產(chan) 品,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銀行機構累計向1244家企業(ye) 和農(nong) 戶發放貸款2.39億(yi) 元,支持青稞產(chan) 業(ye) 發展。
“以前是青稞加工小作坊,後來想提升品質、擴大規模,我從(cong) 農(nong) 行江孜縣支行共貸款1850多萬(wan) 元。”江孜縣一家青稞企業(ye) 負責人小索頓利用貸款,把小加工坊發展成知名青稞食品公司。
日喀則市一家青稞生產(chan) 企業(ye) 員工在分裝青稞產(chan) 品(2020年3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8月4日,國家糧食產(chan) 業(ye) (青稞深加工)技術創新分中心在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掛牌,將建立國家糧食產(chan) 業(ye) (青稞深加工)技術創新中心數據庫。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所長紮洛表示,在封建農(nong) 奴製時代脆弱的自然經濟基礎上,西藏跨越一道又一道發展鴻溝,經濟快速增長,逐步建立了現代經濟體(ti) 係,經濟結構不斷優(you) 化。這使西藏區域發展更加均衡且可持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