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聽西藏故事,看滄桑巨變

發布時間: 2021-08-23 08:34:00 來源: 新華網

  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七秩時光,西藏巨變。

  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幹部群眾(zhong) 2萬(wan) 多人歡聚在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賀匾上題詞“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 共圓偉(wei) 大複興(xing) 夢想”。飽含深情的題詞,傳(chuan) 遍了城市鄉(xiang) 村、雪山草原。

  對於(yu) 西藏的發展建設、民生冷暖、生態保護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牽掛於(yu) 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全局出發,係統謀劃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形成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為(wei) 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讓我們(men) 一起深入廣袤高原,走進西藏,聽聽發生在這裏的故事,看看這片土地70年的滄桑巨變。


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防護林(2020年6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奉獻的故事

  “如果我們(men) 走了,這塊國土就沒人了!”父親(qin) 的這句話,卓嘎和央宗記了一輩子。

  玉麥鄉(xiang) 隸屬西藏山南市隆子縣,位於(yu) 中印邊境。

  1995年之前的幾十年裏,卓嘎、她的妹妹央宗及父親(qin) 桑傑曲巴,是這片土地上僅(jin) 有的居民。

  一棟房子,既是鄉(xiang) 政府,也是他們(men) 的家。

  至今,卓嘎依然記得父親(qin) 翻箱倒櫃找出平日裏做衣服用的紅黃布,精心裁剪,手縫國旗的場景。

  父親(qin) 告訴她們(men) :“這是中國最寶貴的東(dong) 西。”

  那一天,境域麵積3644平方公裏的邊陲玉麥,一麵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為(wei) 了守邊,桑傑曲巴自1960年玉麥鄉(xiang) 成立起便擔任鄉(xiang) 長,一幹就是29年。1988年,卓嘎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接力棒,在鄉(xiang) 長任上一幹就是23年。

  沒有轟轟烈烈,隻有默默堅守。沒有豪言壯語,隻有赤子情懷。為(wei) 了家國安寧、國土完整,他們(men) 用最樸素的行動,踐行了最神聖的使命。

  這是奉獻者的底色。

  1994年11月29日,當孔繁森因公殉職時,身上僅(jin) 有兩(liang) 件遺物——8元6角錢和他去世前寫(xie) 的關(guan) 於(yu) 發展阿裏經濟的12條建議。

  如今,阿裏烈士陵園,孔繁森墓旁,一簇簇紅柳堅韌挺拔。

  1954年,當11萬(wan) 軍(jun) 民修通青藏、川藏公路時,近3000名修路人員,將自己的生命化作了進藏公路永恒的基石。

  正是有了無數默默的奉獻者、舍身忘我的奮鬥者、“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建設者,短短70年,西藏實現了跨越上千年的曆史性進步。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廣大幹部特別是西藏幹部要發揚“老西藏精神”。他們(men) ,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締造者、實踐者、傳(chuan) 承者。這精神,在賡續中,煥發出跨越時空的力量。

  易地扶貧搬遷新村——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xiang) 共康村村民們(men) 身著盛裝歡度“望果節”(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綠色的故事

  瓊努騎著摩托車,馳騁在廣袤的羌塘草原上。

  “今天遇見了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數量很多。”作為(wei)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名野保員,他和同事們(men) 隔天就要在保護區內(nei) 巡邏百餘(yu) 公裏。監測記錄野生動物數量、救護受傷(shang) 野生動物是他們(men) 的工作。

  “這些年,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野生動物很少受到人為(wei) 幹擾,很多動物數量逐年增多。”瓊努笑著說,“保護家鄉(xiang) 的生靈和生態,是一件很有意義(yi) 的事。”

  藏羚羊產(chan) 仔季,瓊努他們(men) 的巡邏會(hui) 更頻繁。“高原精靈”藏羚羊,從(cong) 20世紀80年代一度瀕危,數十年間種群數量由5萬(wan) 隻左右增加至30萬(wan) 隻左右。

  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加快實施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規劃,出台《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推動生態建設從(cong) 注重保護向主動作為(wei) 轉變,至今已累計投入121億(yi) 餘(yu) 元。

  國家也一直高度重視西藏生態保護,70年來,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ge) ,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ge) ,自然保護區麵積達41.22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區國土麵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綠色,已是廣袤高原的生動底色。


在金色麥田裏遙望布達拉宮(2009年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團結的故事

  曆經風霜的大昭寺前,矗立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的唐蕃會(hui) 盟碑。

  西藏大學教授次旦紮西說,唐蕃會(hui) 盟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獻之一,碑文反映了漢藏“歡好之念永未沁絕”,見證了民族團結的悠久曆史。

  每天,眾(zhong) 多信徒將哈達虔誠地敬獻在大昭寺供奉的唐文成公主進藏所攜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前,很多遊客入鄉(xiang) 隨俗,也手捧哈達,祈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潔白無瑕的哈達,猶如民族團結的紐帶,一頭連著曆史,一頭連向未來。

  如今,每每迎來送往援藏幹部,敬獻哈達都是必不可少的禮節。

  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西藏時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西藏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貫穿西藏曆史發展始終。

  今年55歲的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援藏幹部熊海,連續援藏兩(liang) 屆,組織帶隊走遍西藏7地市高海拔偏遠農(nong) 牧區開展義(yi) 診,惠及群眾(zhong) 1.7萬(wan) 人次。

  2020年,熊海團隊在那曲市義(yi) 診期間,發現一名叫斯秋塔的3歲兒(er) 童患有先天性白內(nei) 障。為(wei) 了能夠讓孩子盡快接受治療,熊海當即與(yu) 華西第四醫院聯係,資助孩子第一時間在成都進行手術治療,使其重見光明。

  “熊海院長就是我們(men) 的救命恩人。”斯秋塔父親(qin) 說。

  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先後有9682名和熊海一樣的幹部支援西藏建設,為(wei) 西藏發展穩定貢獻智慧和力量,也強化鞏固了民族團結。


西藏崗布冰川附近的岩羊(2017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豐(feng) 收的故事

  初秋時節,西藏各地陸續迎來延續千年、轉田祈福豐(feng) 收的傳(chuan) 統節日“望果節”。

  79歲的日喀則市謝通門縣老農(nong) 羅布,站在田埂上,望著即將成熟豐(feng) 收的青稞地,歡喜之至。

  “老了,腿腳不好,不能去轉田了。站在這裏聞一聞青稞地的味道,真是香啊!”老人說。

  青稞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

  當下,在西藏河穀地帶成片的青稞地裏,微風吹麥浪,一片金黃,如同農(nong) 民心中蕩起的幸福漣漪。

  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好日子得益於(yu) 黨(dang) 和國家的好政策,也是你們(men) 自己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的。要落實好黨(dang) 中央支持西藏發展政策,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70年來,西藏農(nong) 牧民收入連續18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2020年,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98元,是1965年有數據統計以來的135倍。

  作為(wei) 全國唯一集中連片的省級貧困地區,2019年底,西藏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62.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如今,雪域高原與(yu) 全國一道,邁進小康社會(hui) ,也將翻開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西藏山南市洛紮縣洛紮鎮居民旦增曲珍(左)給新房獻哈達(2019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俯瞰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的農(nong) 田(2019年8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秋色(2020年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虹冰 攝


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景色(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虹冰 攝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