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業(ye) 長足發展,承載著老百姓對病有所醫的向往;教育水平顯著提升,引領著莘莘學子在學海書(shu) 山中跋涉;就業(ye) 創業(ye) 穩步推進,提供了高原青年幹事創業(ye) 的平台……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尤其是“十三五”時期,阿裏地區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社會(hui) 事業(ye) 管理和服務水平,在教育、衛生、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頻出實招、狠抓落實,從(cong) 老百姓最急需、最緊迫、最關(guan) 心的事情著手,讓人民群眾(zhong) 共享改革發展的累累碩果。
醫療事業(ye) 長足發展
從(cong) 過去隻能做小手術,到如今成功開展開顱、髖關(guan) 節置換、腰椎固定等重大手術,填補了多項醫療技術空白;從(cong) 過去“看病難、看病遠”,到如今“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鎮,大病不出地市”……
近年來,阿裏地區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進健康阿裏建設,醫療技術顯著提升,醫療設施設備不斷完善,為(wei) 12萬(wan) 各族人民群眾(zhong) 撐起了守護生命健康的“擎天大傘(san) ”。
阿裏地區“1+7”醫院等級創建工作進展順利,地區人民醫院先後於(yu) 2016年、2018年實現創“二甲”、創“三乙”目標,地區藏醫院實現創“二甲”目標,噶爾、普蘭(lan) 、劄達、日土、改則、措勤6縣人民醫院實現創“二乙”目標。
阿裏地區人民醫院是一家集醫療、教育、科研、預防、保健、康複為(wei) 一體(ti) 的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近年來,阿裏地委、行署、衛健委不斷加大對人民醫院的投入力度,醫院硬件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先後成功開展了開顱、髖關(guan) 節置換等難度係數較大、風險較高的手術1470台,411種大病、中病不出地區就能治療。
此外,阿裏地區共發展和完善鄉(xiang) 鎮衛生院37個(ge) 、行政村衛生室145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現有醫護人員353名、村醫387名,實現了每個(ge) 縣至少有1所公立醫院、每個(ge) 鄉(xiang) 鎮至少有1所政府辦衛生院、每個(ge) 行政村設立1個(ge) 衛生室。
目前,阿裏每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均有1名合格的執業(ye) 醫師或全科醫師,每個(ge) 村衛生室配備2名鄉(xiang) 村醫生,實現了每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承擔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常見病診治、重症病人初步急救和轉診等職責,每個(ge) 行政村衛生室設有診室、治療室和藥房,承擔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鄉(xiang) 鎮衛生院按照服務標準和醫療規範,日常開展傳(chuan) 染病防治、家庭醫生簽約等1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使用適宜藥物、適宜技術和傳(chuan) 統的藏醫藥方法為(wei)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提供常見病的診治。
說到這些年醫療衛生事業(ye) 的迅速發展,阿裏地區衛健委黨(dang) 組書(shu) 記張海春表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尤其是‘十三五’以來,阿裏地區衛生醫療事業(ye)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全地區擁有各類公立醫療機構47所,地縣鄉(xiang) 三級醫療機構設有床位62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5.5張;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成效明顯,累計選派醫務人員125名開展援助,成功實施1300餘(yu) 項重大技術,填補刷新307項醫療技術空白;婦幼保健及人口工作全麵加強,孕產(chan) 婦住院分娩率從(cong) 2016年的77%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嬰幼兒(er) 死亡率從(cong) 17.3%下降至6.9%,醫療衛生事業(ye) 得到持續發展。”
教育水平顯著提升
教育事關(guan) 國家發展,事關(guan) 民族未來。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阿裏地區教育係統始終把教育擺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改革創新精神和育人為(wei) 本的核心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民生惠澤千家萬(wan) 戶,學前教育更加普惠、義(yi) 務教育更加均衡、職業(ye) 教育更有特色、高等教育更重內(nei) 涵,教育事業(ye) 得到了長足發展。
尤其是“十三五”以來的這五年,是阿裏地區教育事業(ye) 快速發展的五年。先後建成了地區職業(ye) 技術學校、拉薩阿裏地區高級中學和拉薩阿裏河北完全中學,普蘭(lan) 、劄達、噶爾、日土、措勤、革吉6縣順利通過國家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均衡率達到86%。
阿裏地區堅持“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把教育作為(wei) 政府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優(you) 先保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從(cong) 2015年的7.24億(yi) 元增長到2019年的9.86億(yi) 元,地縣本級財政投入教育資金比例從(cong) 2016年的20%提高到23%,基本建設投入由2015年的1.875億(yi) 元累計增長到15.935億(yi) 元,累計實施基建項目358個(ge) 。
阿裏地區始終把“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作為(wei) 扶貧開發的重要舉(ju) 措,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將特殊困難群體(ti) 及其後代中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ye) 生全部納入職業(ye) 教育或職業(ye) 技能培訓,確保他們(men) 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依靠技能脫貧。不折不扣地落實義(yi) 務教育“三包”政策,落實好高中階段每生每年4320元、義(yi) 務教育階段每生每年3820元、學前教育階段每生每年3320元的教育“三包”政策,普惠學生達19710人次,落實“三包”經費7145.88萬(wan) 元。
不斷完善從(cong) 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資助政策,按照“應助盡助、應扶盡扶”原則,積極開展建檔立卡和低保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2016年至2020年,兌(dui) 現區地縣三級貧困大學生3011人次資助金額1036.7747萬(wan) 元。
“我們(men) 學校屬於(yu) 四類地區和邊境地區,去年秋季開學後,‘三包’標準從(cong) ‘十二五’末的生均3820元增加到了4300元,孩子們(men) 的學習(xi) 生活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學習(xi) 積極性也顯著提高。”日土縣九年一貫製學校副校長次仁班旦說道。
就業(ye) 創業(ye) 穩步推進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解決(jue) 就業(ye) 問題的根本要靠發展。近年來,阿裏地區堅持早部署、早謀劃、早安排,及時調整充實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工作領導小組,全麵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各縣各部門工作任務責任,確保高校畢業(ye) 生全部實現穩定就業(ye) 。
同時,依托西藏自治區公共就業(ye) 管理服務平台,采取與(yu) 縣鄉(xiang) 村居、教育部門和公安部門對比信息、電話聯係、實地尋訪、入戶調查等方式,對區教育廳反饋的559名阿裏籍2020年高校畢業(ye) 生進行信息核實與(yu) 係統完善,全麵了解掌握學生及家長的家庭狀況、思想動態、就業(ye) 預期、服務需求,建立完善阿裏籍應屆高校畢業(ye) 生數據庫和信息檔案。截至2020年底,阿裏籍應屆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率為(wei) 100%。
阿裏地區始終堅持“眼睛向內(nei) 、眼睛向外”相結合,統籌區內(nei) 和區外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多次組織召開阿裏地區崗位開發座談會(hui) ,動員全地區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企事業(ye) 單位積極承擔社會(hui) 責任、開發就業(ye) 崗位,選派人員率隊前往援阿“兩(liang) 省三企”,溝通協調放寬條件、降低標準、擴大範圍、以生設崗,落實更多更高質量、更高匹配度的就業(ye) 崗位。
目前,累計開發就業(ye) 崗位1533個(ge) ,其中公職崗位117個(ge) 、就業(ye) 見習(xi) 崗位50個(ge) 、企業(ye) 崗位649個(ge) 、基層就業(ye) 崗位512個(ge) 、“三支一扶”崗位40個(ge) 、援藏就業(ye) 崗位165個(ge) 。
此外,阿裏地區揭牌啟用象雄“雙創”中心,累計注冊(ce) 企業(ye) 30家、實地入駐14家、各縣遠程外孵16家,吸納110餘(yu) 名高校畢業(ye) 生、退伍軍(jun) 人、“兩(liang) 後生”就業(ye) 創業(ye) 。合作開發“雲(yun) MAS業(ye) 務”,建立微信公眾(zhong) 號和微信工作群,把所有阿裏籍應往屆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和幫扶領導全部納入其中,累計提供谘詢服務7800餘(yu) 人次,推送就業(ye) 崗位4000餘(yu) 個(ge) ,接收求職信息300餘(yu) 條。
開通“阿裏地區公共招聘網站”,全麵開展“百日千萬(wan) 網絡招聘專(zhuan) 項行動”網絡招聘會(hui) ,發布98家企業(ye) 單位的就業(ye) 崗位1167個(ge) ,達成就業(ye) 意向245人,簽約錄用56人;成功舉(ju) 辦中國創翼創業(ye) 創新大賽·阿裏地區選拔賽。
同時,舉(ju) 辦了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阿裏地區2020年高校畢業(ye) 生夏季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103家用人單位提供就業(ye) 崗位649個(ge) ,招錄80餘(yu) 人;現場設立就業(ye) 創業(ye) 政策解答點和參軍(jun) 入伍政策解答點,發放宣傳(chuan) 材料1000餘(yu) 冊(ce) ,幫助高校畢業(ye) 生分析就業(ye) 形勢,講解就業(ye) 政策,轉變就業(ye) 觀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