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70年來西藏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農牧民過上現代新生活

發布時間: 2021-09-07 09:24: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藏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雪域高原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從(cong) 無到有,日趨完善,各族人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躍升。

  如今,西藏逐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的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所有建製村通公路,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1.88萬(wan) 公裏,鄉(xiang) 鎮、建製村通暢率分別達94%、76%;國際國內(nei) 航線達到140條,通航城市達66個(ge) 。主電網覆蓋所有縣城和主要鄉(xiang) 鎮;農(nong) 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麵解決(jue) ;以光纜、衛星為(wei) 主的現代通訊網絡體(ti) 係將西藏帶入信息快速路,所有行政村都有移動信號,光纖寬帶通達率為(wei) 99%。

  高原“天路”四通八達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中這樣記載當時西藏的路況:“亂(luan) 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wan) 狀,不可名態。”西藏和平解放前,從(cong) 青海西寧或四川雅安到拉薩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

  經過70年的建設,一條條穿越高山溝壑的公路隧道、一座座橫跨大江大河的高架橋,宛如氣勢恢宏的“長虹”;寬闊平坦的柏油路猶如飄飛的“哈達”,在高原大地舒展。農(nong) 牧民們(men) 擺脫了人背畜馱的出行困境,出行越來越安全便利。

  基礎設施建設的闊步向前,不僅(jin) 改變了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也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今年5月,第二條通往墨脫縣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全線貫通。公路建成通車後,林芝市區至墨脫縣的公路裏程由原來的346公裏縮至180公裏,通行時間縮短約8小時。

  “公路通了,我們(men) 的茶葉、石鍋等特產(chan) 就能賣得更好,不然像檸檬這些水果有時因為(wei) 道路不通,隻能爛在樹上。”墨脫縣群眾(zhong) 次仁感慨道。

  6月25日,備受關(guan) 注的拉林鐵路正式通車,結束了藏東(dong) 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曆史。

  拉林鐵路開通後,拉薩至山南、林芝最快分別1小時10分、3小時29分可達;山南至林芝最快2小時22分可達;日喀則至林芝最快6小時56分可達。

  拉林鐵路的建成通車,彌補了已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氣候影響的短板,提升了交通運輸的通達性和穩定性。隨著拉林鐵路運營的不斷成熟,必將進一步促進沿線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改善。

  “電力天路”點亮萬(wan) 家

  在交通發展的同時,西藏電力也在不斷前進。

  2020年,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正式投運,西藏實現主電網全區覆蓋。

  “以前沒通大電網,電壓不穩定,經常停電,有時一停就是好幾天,生活特別不方便。現在用電穩定了,做飯用電飯煲,打酥油茶也用上了攪拌機,生活更幸福了。”阿裏地區改則縣改則鎮居民卓瑪說。

  而在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僅(jin) 有一座隻供少數上層貴族享受的小電站,全區電力發展基本為(wei) 零。

  70年來,西藏電力事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再到實現主電網全區覆蓋,形成了以水電為(wei) 主,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體(ti) 係。

  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電力事業(ye) 邁入了曆史上發展最快、投資規模最大、成效最明顯的新時期。

  2010年到2020年,短短10年間,先後有20萬(wan) 餘(yu) 名電力建設者冒嚴(yan) 寒、頂風雪、戰缺氧,在世界屋脊先後架起青藏聯網、川藏聯網、藏中聯網和阿裏聯網4條“電力天路”:

  2011年12月,青藏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標誌著西藏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曆史徹底結束,並通過青海電網首次實現與(yu) 全國大電網互聯互通;

  2014年11月,川藏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標誌著西藏昌都電網孤網運行的曆史徹底結束,並實現與(yu) 四川電網聯網運行;

  2018年11月,藏中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標誌著西藏藏中電網與(yu) 昌都電網聯網運行,西藏由此邁入了500千伏超高壓大電網時代;

  2020年12月,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標誌著西藏電網邁入全區“一張網”的統一電網新時代。

  群眾(zhong) 喝上放心水

  用上好電,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也喝上了好水。脫貧攻堅之初,西藏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萬(wan) 人,其中不少人生活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區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峽穀地帶。讓群眾(zhong) 喝上安全水是西藏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以前在雙湖縣嘎措鄉(xiang) 的時候,冬天沒水,隻能去河裏鑿冰取水,搬到森布日安置點後,我第一次喝上了自來水。”搬遷到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的牧民次仁卓嘎說,新居不僅(jin) 海拔降低了1000多米,更重要的是交通便利,水電設施齊備,生活越來越好了。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投入資金51.1億(yi) 元,實施農(nong) 村供水工程1.81萬(wan) 餘(yu) 處,全區農(nong) 村飲水安全普及率達99%以上,並持續加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農(nong) 田有效灌溉麵積新增73萬(wan) 畝(mu) 。

  便捷網絡聯通世界

  水電、交通設施逐步完善,西藏人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如今,走進農(nong) 牧區,所有行政村都有移動信號,用手機連上無線網,幾秒鍾,人們(men) 就能在世界屋脊的小鄉(xiang) 村裏聯通世界。

  玉麥鄉(xiang) 這個(ge) 曾經的“三人鄉(xiang) ”,如今已家家戶戶住新房,硬化道路通到家門口,電不停、水不缺,網絡信號家家通。

  尼瑪是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帕裏鎮的一名畜牧員,在他家裏,家庭電腦、智能電視……隻要是跟互聯網有聯係的東(dong) 西都能看到。“網絡確實是個(ge) 好東(dong) 西,不僅(jin) 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農(nong) 業(ye) 及畜牧業(ye) 的行情,還可以學習(xi) 外地先進的農(nong) 牧業(ye) 技術,對豐(feng) 富畜牧業(ye) 知識非常有幫助。”尼瑪一邊翻著手機上安裝的應用軟件,一邊高興(xing) 地介紹,“無線網絡給我們(men) 當地人展現了一個(ge) 不一樣的世界,也給了我們(men) 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更多樣的選擇。”

  在米林縣南伊鄉(xiang) 瓊林村,無線網絡的開通,改變了瓊林村農(nong) 牧民的致富方式。在當地旅遊部門的指導下,瓊林村村民充分利用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將家庭旅館及菠蘿蜜、烏(wu) 飯果、香菇、沙果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發布到互聯網上,使產(chan) 品走出鄉(xiang) 村。

  如今的西藏,公路、鐵路、航空四通八達,電網、水網、互聯網進村入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