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拉薩河畔 箏奇鬥豔

發布時間: 2021-09-17 08:51:00 來源: 西藏商報

  每年的八月至十月,拉薩上空五顏六色的風箏就成了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放風箏似乎也成為(wei) 了人們(men) 入秋時的一個(ge) 重要儀(yi) 式。人們(men) 約定俗成地來到拉薩河畔,享受放風箏、鬥風箏的樂(le) 趣。從(cong) 遠處眺望,陽光下,河水波光粼粼,天空中顏色鮮豔的各類藏式風箏迎風起舞。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yu) 江蘇實驗中學附近的拉薩河畔,這裏聚集著不少賣風箏的小攤,旁邊也有很多放風箏的人。風箏在拉薩稱為(wei) “洽皮”,而在日喀則被稱為(wei) “秀洽”。西藏風箏最大的特色在於(yu) “鬥風箏”,勝負取決(jue) 於(yu) 風箏絞線的質量和風箏愛好者的放飛技巧。

  從(cong) 傳(chuan) 統的製作工藝來講,藏式風箏由風箏的主體(ti) 、細線、輪軸線三大部分組成。風箏主體(ti) 都是左右長、上下短的菱形,中軸上一根細竹緊貼在紙麵上撐起上下,然後橫上一根弓形細竹支撐左右兩(liang) 邊,風箏上大多提前繪製好了圖案。雖然製作工藝看似簡單,但是竹子的粗細、長短,紙張的裁剪都有其中的門道,如果把握不好的話,即便是製作出來了,也可能飛不起來。

  藏式風箏上繪製的圖案大多以其形態命名,最常見的圖案有“加沃(大胡子)”“邦典(藏式圍裙)”“米洛(瞪眼)”“其瓦(呲牙)”“古瑪/古那(紅頭/黑頭)”“噶紮(純白色)”等。

  風箏線在藏語中稱為(wei) “固巴”,是鬥風箏過程中重要的“武器”。製作風箏線的過程中有一道特殊的工序即上“那”。“那”是一種特製的塗料,主要成分包括玻璃碎粉、糌粑、白糖和雞蛋等,將“那”加熱至漿糊狀,等冷卻後,將“那”放在手心,將風箏線從(cong) 指間穿過,使之黏上粗細不等的“那”。

  線軸藏語稱為(wei) “闊羅”,是用幾根小圓木和兩(liang) 個(ge) 等圓的木板製成,像車輪,有軸心和軸杆,線就繞在輪軸上。線軸有大小之分,可根據自己的年齡大小、手掌大小、風箏大小等因素來選擇。

  每年秋日,人們(men) 聚集在拉薩河畔,享受鬥風箏帶來的各種樂(le) 趣。除了放風箏外,撿風箏也是很開心的事,被割斷線的風箏,誰撿到就歸誰。因此,一些孩子看到天上飄落下來的風箏便趕緊跑過去撿,有時大人也會(hui) 參與(yu) 其中,好不熱鬧,直至傍晚時分人們(men) 才依依不舍地漸漸散去。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秋風起 風箏飛

    每年金秋時節,在拉薩城的上空,便會出現千百隻風箏漫天飛舞、爭奇鬥豔的景觀。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