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中國民族影視藝術發展促進會(hui) 主辦的“與(yu) 世界對話的中國(西藏)——第二屆涉藏國際傳(chuan) 播學術論壇”之青年論壇25日舉(ju) 行,來自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多位青年學者、學生“雲(yun) 聚”線上,從(cong) 文化傳(chuan) 播、短視頻和紀錄片拍攝等角度探討融媒體(ti) 時代提升西藏國際傳(chuan) 播效力等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西藏寶貴的文化資源,以“非遺+扶貧”為(wei) 特色的創新性扶貧模式“非遺工坊”是西藏文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院長袁愛中著重介紹了西藏非遺工坊的情況,從(cong) 建立健全製度體(ti) 係、提升創新意識、培育特色品牌等角度給出發展對策。
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劉小三則從(cong) 文化傳(chuan) 播角度建議,通過依托西藏豐(feng) 富而悠久的文化樹立故事化思維、構建西藏文化的典型符號、為(wei) 其“文化內(nei) 核”提供具象載體(ti) 等方式,向世界傳(chuan) 遞西藏的精神、文化和價(jia) 值觀念。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博士研究生曹立棟、魏天達等青年學生,以該校影像行動力訓練營師生暑期赴西藏采風拍攝的短視頻、紀錄片創作為(wei) 切入點,分享了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的創新傳(chuan) 播路徑。加拿大籍留學生趙一鳴和馬來西亞(ya) 籍留學生楊依婷分享了自己在西藏采風的見聞和感受。
為(wei) “尋找雪域高原上的人民生活在這裏的理由”,該校來自埃及、加拿大、也門、烏(wu) 克蘭(lan) 、馬來西亞(ya) 等國的留學生今年7月前往西藏,體(ti) 驗唐卡和藏紙等當地傳(chuan) 統手工藝品製作,參與(yu) 電商直播帶貨,走進課堂與(yu) 孩子們(men) 互動,並將這些經曆拍攝成紀錄片在論壇上展映。
“一張藏紙的形成要經曆十一個(ge) 步驟。這種紙不怕蟲蛀,可以保留上千年。正因如此,許多經文典籍得以保存下來。”片中,趙一鳴去往西藏尼木縣體(ti) 驗了藏紙的製作過程,“我將自己寫(xie) 過的藏紙帶回了家,希望能夠保留這份珍貴的禮物。”
此次青年論壇為(wei) 第二屆涉藏國際傳(chuan) 播學術論壇的分論壇,今年首次舉(ju) 辦,由西藏民族大學協辦。在24日的主論壇上,中國、英國、意大利等多國學界教授與(yu) 傳(chuan) 媒業(ye) 界精英展開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