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今年8月,長期從(cong) 事青藏高原考古研究的專(zhuan) 家團隊與(yu) 總台記者組成“納木錯環湖科考隊”,首次對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環湖地區及藏北高原展開綜合考察。
在納木錯環湖科考中,科考隊員還在藏北的尼瑪縣、申紮縣,發現了3處石器地點,地表采集了100多件石製品,種類包括石核、石片、石葉、刮削器、尖狀器等石製品,為(wei) 研究藏北地區石器時代研究提供了實物材料。
沿著當惹雍錯湖畔的土路行駛,遠處的達果雪山莊嚴(yan) 巍峨,山與(yu) 湖交相輝映。在距離尼瑪縣達果鄉(xiang) 駐地還有幾公裏的地方,科考隊員停車休息時,在路邊的草地上竟然發現了石器!
在海拔4680米的羌塘草原納崗唐嘎石器地點,張建林、李永憲、湯惠生,三位在青藏高原從(cong) 事史前考古已有三四十年的教授,津津有味地帶著大家一起采集石器。這45件石製品,包括石片、石核、刮削器等,石質以黑色矽質岩為(wei) 主。
中國岩畫學會(hui) 副會(hui) 長、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an) 學院特聘教授 張建林:最典型的石核也出現了,例如楔形石核。年代不好判斷,我們(men) 對現在藏北地區的細石器,現在還沒有這個(ge) 年代上的框架,我們(men) 隻是分布區域上,細石器地點發現得非常多,從(cong) 那曲一直到阿裏。
納崗唐嘎石器地點,是當惹雍錯周邊首次發現的石器地點。高原大湖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納木錯、色林錯和當惹雍錯,這三個(ge) 大湖的湖濱台地都發現了石器地點,進一步證實了在藏西北以內(nei) 陸湖泊為(wei) 主的高海拔區域早期人類活動頻繁。
中國岩畫學會(hui) 副會(hui) 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 李永憲:迄今為(wei) 止青藏高原所發現的屬於(yu)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海拔高度都非常高,幾乎都在四千五百米以上。所以這個(ge) 時段到了新石器時代乃至更晚的時期,在高原留下了這麽(me) 多的這個(ge) 岩畫、這個(ge) 石構遺跡、墓葬、石器地點這樣的一些遺跡,跟早期人類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關(guan) 係,這個(ge) 是給我們(men) 開設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讓我們(men) 更多地關(guan) 注到曆史時期之前的高原人類的生存。
河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考古係教授、國際岩畫斷代中心主任 湯惠生:這是典型的石葉,這是一個(ge) 石葉刮削器或者石葉尖狀器,很標準的凹刃刮削器。石葉就是鑲嵌在骨頭和木頭上,當刀片刮皮子或者割肉等等。
在尼瑪縣的夏桑石器地點,科考隊員共采集了54件石製品。其中這件白色燧石為(wei) 原料製作的“鉛筆頭狀”細石核最為(wei) 精美。
中國岩畫學會(hui) 副會(hui) 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 李永憲:這種工具很適合移動的人群隨身攜帶保留。在青藏高原整個(ge) 新石器時代,從(cong) 頭到尾都一直使用這個(ge) 細石器。
細石器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一種新的複合工具技術。中國科學家在西藏采集到細石器始於(yu) 1956年,現在西藏發現的細石器地點已有100多處,對於(yu)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的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