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角村:“五代房”見證邊境新發展
典角村一組。 記者 溫凱 洛桑旦增 達珍 紮西羅布 攝
當“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來到噶爾縣紮西崗鄉(xiang) 典角村一組時,明媚的陽光灑下,將村裏“第五代”房——25套小康村新居湛藍的屋頂、白色的外牆和彩色的藏式屋簷照得格外亮堂。
從(cong) 空中俯瞰,房屋和街道組成了一個(ge) 大大的“國”字,在中印邊境線上格外醒目。
典角村“五代房”的故事要從(cong) 一個(ge) 名叫嘎瑪次仁的老人說起。1984年,嘎瑪次仁和妻子以及另外4戶人家響應政府開荒戍邊的號召,從(cong) 100多公裏外的噶爾縣加木村搬遷到典角村,用石頭壘起典角村“第一代”石頭房,就此定居下來。然而沒過多久,就有人忍受不了邊境一線的艱苦生活,返回了加木村,隻剩下嘎瑪次仁和妹妹索南拉姆兩(liang) 家人繼續堅持。
在此後數年時光中,嘎瑪次仁與(yu) 妹妹兩(liang) 家人在鋪滿礫石的土地上開荒,在終年不休的大風中建房,頑強地在荒無人煙的典角村紮下了根。1990年,又有十餘(yu) 戶人家搬遷過來,典角村才有了村莊的模樣。
典角村的第一書(shu) 記索南次仁,就是1990年從(cong) 加木村搬到典角村的那批群眾(zhong) 之一。
1990年,典角村正式成立行政村,隨之變化的還有新修建“第二代”土坯房。當時19歲的索南次仁先是隨父母住在“第一代”石頭房裏,沒過多久又住進了新建的“第二代”土坯房。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第二代’房很小很簡陋,但至少有個(ge) 房子的樣子了,剛搬進新房的全家人高興(xing) 了好一陣子。”索南次仁說。
2006年安居工程啟動以後,索南次仁一家住進“第三代”磚混結構的安居房。同時,索南次仁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後來,性格沉穩、辦事能力強的索南次仁成為(wei) 典角村第一書(shu) 記。這些年來,索南次仁一邊主持村裏的工作,一邊帶著民兵巡邏邊境,身兼數職、格外繁忙。2010年,他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12年10月,總投資2200萬(wan) 元的“第四代”房——邊境小康村項目在典角村二組竣工並投入使用,22戶91名群眾(zhong) 住進寬敞明亮、設施功能齊全、通水通電的別墅式新房。
二組的“第四代”房蓋了起來,別墅般的外觀和通水通電的現代化生活,讓還住在“三代房”裏的一組群眾(zhong) 羨慕不已。見慣了歲月變遷的典角村一組村民占堆卻很淡定,他告訴子女和身邊的人,國家一定不會(hui) 忘了大家的。
果不其然,2017年,“第五代”房、總投資1900萬(wan) 元的典角村一組邊境小康村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在大家的翹首企盼中,2019年9月29日,典角村一組舉(ju) 行了隆重的入住儀(yi) 式,25戶79名一組群眾(zhong) 住進了新房。同年11月,典角村被評為(wei) 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占堆和5個(ge) 子女一共分到了6套新房,他一個(ge) 人分到了60平方米的房子,兒(er) 子紮西頓珠則分到了150平方米的房子。當時父親(qin) 手捧著象征正式入住的“大鑰匙”,紮西頓珠陪在身邊,一家人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40歲的紮西頓珠,除了平時放牧外,還與(yu) 人合夥(huo) 買(mai) 了一輛車跑運輸,加上各項政策性補貼和工資,一年收入十多萬(wan) 元,日子過得富足安康。
“國家為(wei) 我們(men) 20多戶、幾十名群眾(zhong) 花上千萬(wan) 元修這麽(me) 好的房子,這樣的事情隻有在我們(men) 偉(wei) 大的祖國才會(hui) 出現,作為(wei) 典角村村委會(hui) 委員,我要帶領全村群眾(zhong) 繼續努力奮鬥,過上更好的生活,為(wei) 祖國守好邊疆,不辜負黨(dang) 和國家對我們(men) 的特殊關(guan) 愛!”紮西頓珠說。
在他身後,典角村,這個(ge) 紮根在祖國邊境的小康村,必將迎來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達孜工業園區成立19年創稅過100億
記者日前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作為全區第一個工業園區,成立19年的達孜工業園已累計入駐企業1500餘家,創稅超過100億元,吸納就業人數達5500多人次。[詳細] -
西藏米瑪紮西同誌獲評“最美信訪幹部”
近日,全國信訪係統先進模範“最美信訪幹部”座談會在京召開。西藏拉薩市信訪局接訪科科長米瑪紮西同誌獲評“最美信訪幹部”。[詳細] -
嚴金海任西藏自治區副主席、代理自治區主席
10月8日上午,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在拉薩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