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天邊的阿裏 生物的王國

發布時間:2021-10-15 09:26: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瑪旁雍措保護區內(nei) 的西藏野驢。趙曉宇攝


紮日南木錯周邊牧場的犛牛。趙曉宇攝


羌塘自然保護區管理員在巡護。鄧佳攝

  你聽說過“遙遠的天邊”嗎?

  呼嘯而過的強風,強烈刺眼的光照。那是位於(yu) 青藏高原西端、羌塘草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裏地區。

  你到過“世界屋脊之屋脊”嗎?

  生靈草木生機勃發,萬(wan) 水千山迤邐多嬌。那是生物的王國,你幾乎又很難把它與(yu) “無人區”“高原荒漠”聯係在一起。

  神山聖湖、劄達土林、暗夜星空……西藏阿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feng) 富、人文景觀以及生態係統在整體(ti) 上保存的比較完整,因此也被稱為(wei) “世界上最後一片淨土”。

  在這片淨土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茫茫的高原,巨大的曠野,高山草甸與(yu) 戈壁荒漠相伴而生,河流湖泊與(yu) 雪域山峰相映成趣。在山川河穀中,藏羚羊、藏野驢絕塵而去,農(nong) 牧民們(men) 生活愜意,共同演繹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尊重:感受萬(wan) 水千山

  9月22日,海拔4560米的瑪旁雍措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一碧萬(wan) 頃的瑪旁雍措如同畫在地上的一片藍天,在皚皚雪山納木那尼峰的映照下,美麗(li) 迷人。

  瑪旁雍措是當地人世代信仰的聖湖。在藏語中,“瑪旁”意為(wei) 不可戰勝,“雍措”意為(wei) 碧玉湖。

  20歲的次仁旺姆和同事在湖邊巡護,仔細檢查是否有垃圾。他們(men) 是保護區吉吾管理站聘用的12名農(nong) 牧民濕地管理員。

  巡護過程中,他們(men) 不僅(jin) 撿拾垃圾,還時不時用望遠鏡察看周邊是否有動物死亡、濕地草地是否有被破壞等現象。一旦發現問題,需及時上報相關(guan) 部門。

  作為(wei) 地球上高海拔地區淡水儲(chu) 量最大的高寒內(nei) 流湖泊,瑪旁雍措是世界高寒地區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湖泊濕地,對特殊幹旱荒漠氣候區的生態係統、生命係統和社會(hui) 經濟係統的支撐發揮著巨大作用。

  2017年7月,瑪旁雍措正式成為(wei) 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以瑪旁雍措和拉昂措為(wei) 主體(ti) 的濕地生態係統及生存於(yu) 其中的水生、陸棲生物。

  次仁旺姆是普蘭(lan) 縣霍爾鄉(xiang) 人,2018年8月,保護區在縣上招聘,她正式成為(wei) 保護區吉吾管理站的一名濕地管理員,每月可以領到1800元工資。對於(yu) 這份工作,她很滿意:“我的工作就是保護瑪旁雍措免受汙染,同時也要保護周邊野生動植物不受破壞和幹擾。這也是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希望全國的遊客都可以來我的家鄉(xiang) 觀光。”

  這裏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瑪旁雍措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分布有高等植物34科87屬140種,有藏野驢、黑頸鶴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28種,是西藏高寒草原和荒漠區具有較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地區之一。

  “通過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我們(men) 可以全麵維護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不僅(jin) 保持生態係統功能,同時促進其良性循環。”普蘭(lan) 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洛桑旦增說。

  如果說,山是西藏高昂的頭顱,“措”就是她清澈的明眸。位於(yu) 岡(gang) 底斯山脈向羌塘草原過渡地帶的措勤縣,轄區內(nei) 的紮日南木措及周邊的沼澤濕地更是水禽和涉禽遷徙途中良好的食物補給站及繁殖地,位於(yu) 黑頸鶴主要遷徙通道上,也是藏羚羊、藏野驢等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

  為(wei) 了保護這一“明眸”,整個(ge) 紮日南木措水汙染防治項目被納入中央水汙染防治項目儲(chu) 備庫,因地製宜地推進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修複和建設,涉及生態環境保護方方麵麵。得益於(yu) 此,紮日南木措轄區內(nei) ,野生動植物數量也越來越多。

  阿裏地區目前有兩(liang) 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4個(ge) 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占阿裏國土麵積近一半,被譽為(wei) 野生動物的“天堂”。

  從(cong) 2014年開始,阿裏地區租賃草場用於(yu) 金絲(si) 野犛牛生存棲息,金絲(si) 野犛牛種群數量達到200餘(yu) 頭;每年藏羚羊產(chan) 羔季,阿裏地區組織專(zhuan) 業(ye) 管護員、野保員、生態崗位人員按照各自管轄範圍,在藏羚羊遷徙要道、固定產(chan) 羔區域開展監測、巡護,加大珍稀野生動物保護力度。

  截至2020年底,阿裏地區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恢複性增長明顯,藏羚羊種群數量由原來的兩(liang) 萬(wan) 隻左右,增加至現在的6萬(wan) 隻左右,野犛牛由原來的1萬(wan) 頭左右增加至現在的兩(liang) 萬(wan) 頭左右,藏野驢由原來的1.5萬(wan) 頭左右增加至現在的4萬(wan) 頭左右,雪豹、盤羊、岩羊、黑頸鶴等野生動物恢複性增長明顯。

  順應:守護生靈草木

  生物多樣性不僅(jin) 包括物種多樣性,還包括生態係統和基因多樣性。

  從(cong) 阿裏地區首府獅泉河鎮沿國道219往南,行駛255公裏進入象泉河穀,便抵達劄達縣。

  劄達,藏語為(wei) “下遊有草的地方”。這裏曾孕育過西藏古老的象雄文明和古格王國。然而,古國消失在荒漠中,文明淹沒在沙海裏。

  如今的象泉河穀兩(liang) 岸分布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土林地貌”奇觀,隨處可見陡峭險峻的山岩,千姿百態、鬼斧神工。這就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麵積最大的第三係地層風化形成的劄達土林。

  站在劄達土林中,昔日沉積在湖底的岩層,以不同的色調、層理結構和物質組成,以及包容在岩層內(nei) 部的古動植物化石,為(wei) 人們(men) 解讀高原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提供直接或間接的證據。

  劄達土林的保護也是中國高度重視生物資源保護的縮影。

  劄達土林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土林地質遺跡,其次為(wei) 劄達特殊自然生態係統,包括野生動植物、古生物化石、古文化遺跡等。

  近年來,我國實施戰略生物資源計劃,完善生物資源收集收藏平台,建立種質資源創新平台、遺傳(chuan) 資源衍生庫和天然化合物轉化平台,持續加強野生生物資源保護和利用。

  針對象泉河植物資源較為(wei) 稀少的問題,劄達縣在重點流域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複,退化草場補播草籽,栽植灌木。

  2020年以來,阿裏地區進行重點水源涵養(yang) 區生態修複、沿線水源涵養(yang) 區工程建設,完成獅泉河鎮周邊生態修複工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提標改造項目、獅泉河流域地下水砷超標調研項目前期工作,為(wei) 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物多樣性命題,在阿裏靜謐的土林,在層層疊疊高低不一的土地,粗獷與(yu) 婉約並行,曆久彌新。

  “今天的阿裏,有碧水藍天淨土,有動物植物多樣,大部分山川仍處於(yu) 原生狀態,是西藏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阿裏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浦春炯說。

  保護: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水,順著巍巍那木納尼峰腳下一路向南,流經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普蘭(lan) 鎮,一座靜謐村莊出現在眼前。多油村,阿裏地區“生態文明第一村”,也被稱為(wei) “阿裏小江南”。

  多油村從(cong) 山無草木、亂(luan) 石叢(cong) 生,到綠樹成蔭、田園美景。54歲的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達瓦次仁,從(cong) 1988年開始擔任村幹部,見證了多油村30多年的生態變遷。

  沙棘、普蘭(lan) 柳、班公柳、新疆楊隨處可見,多油村是典型的“種出來的生態文明村”。對自然懷有敬畏心理的多油村村民,從(cong) 自發植樹到全民植樹,從(cong) 2010年的500多畝(mu) 到如今的4000多畝(mu) ,成就了如今的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植被多了,風沙少了,氣候也濕潤了,隨風而來的空氣也更加清香。”達瓦次仁說。

  值得一提的,還有清冽的河水。76歲的次仁央宗正和40歲的兒(er) 媳婦貢桑曲珍洗菜準備午飯。2012年起實施的自來水工程,讓多油村村民與(yu) 孔雀河的關(guan) 係更加緊密。

  貢桑曲珍告訴我們(men) ,過去要花兩(liang) 個(ge) 小時去3公裏以外的夏日溝取水,如今家家戶戶可以用上自來水,生活更便利了。

  “不亂(luan) 砍一草一木,不亂(luan) 濁一泉一溪。”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的村民,對這個(ge) “阿裏小江南”生物多樣性越來越重視。

  他們(men) 不僅(jin) 尊重自然,還保護自然。2020年5月,多油村成立了環衛清掃隊,負責公共區域或村民家的衛生。2020年7月成立垃圾兌(dui) 換超市,鼓勵村民垃圾分類,並按照“戶收集、村分類、鄉(xiang) 轉運、縣處理”的模式進行垃圾處理。

  樹木隨風搖擺,河流滋潤大地。在生機盎然的多油村,人在畫中走,畫在人中遊。

  “十三五”以來,阿裏地區以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改善人居環境、服務經濟發展為(wei) 主線,綜合整治37個(ge) 鄉(xiang) 、145個(ge) 行政村的人居環境,紮實開展農(nong) 牧區改水改廁工作,在各縣實施農(nong) 村汙水設施及配套管網試點項目,建成農(nong) 村安全飲水點2502個(ge) ,農(nong) 牧區供水覆蓋率達100%,成功創建自治區級生態縣1個(ge) 、生態鄉(xiang) 鎮24個(ge) 、生態村120個(ge) 。

  生物多樣性保護功在當代,生態平衡利在千秋。生生不息的“世界屋脊”,如今是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是我國乃至亞(ya) 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70多年來,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ti) 下,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在遙遠的阿裏,在雪域高原,更在美麗(li) 中國徐徐展開。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