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多元經營,偏遠快遞網點收入增多

發布時間: 2021-10-16 10:03:00 來源: 人民網

  清晨7時許,在海拔3800多米的西藏日喀則市,天剛蒙蒙亮,一輛藍色卡車停在中通快遞日喀則公司的分揀倉(cang) 庫門口。來自各地的5000餘(yu) 件包裹被快遞工作人員從(cong) 車上卸下,放在傳(chuan) 送履帶上,經過分揀,它們(men) 將會(hui) 被分配到日喀則各地。

  中通快遞日喀則公司工作人員付相府是一個(ge) “95後”,從(cong) 事快遞行業(ye) 5年多,從(cong) 普通快遞員到現在的管理者,他是當地快遞物流行業(ye) 發展的參與(yu) 者和見證者。“這裏地廣人稀,對物流行業(ye) 的發展限製較大。”付相府說,“不過,我們(men) 采取了各種措施改善經營,這幾年快遞單量持續增長,越來越紅火了!”

  市場擴張帶來更多機會(hui)

  2016年,重慶小夥(huo) 付相府來到日喀則。他所在的公司,是中通快遞物資下行日喀則的第一站。來自全國的包裹在此分揀,而縣域的快遞點經營者則要來此取貨。

  付相府回憶說,那時候,每天早晨六七點,自己和同事就來到倉(cang) 庫分揀包裹。當時包裹數量不多,一天不過三五百單。然而,手工分揀幾乎讓人消耗了全部力氣。到了冬天,手被凍裂、凍傷(shang) ,幾乎是家常便飯。

  “2016年前,我們(men) 正處於(yu) 前期投資建設網點階段,當時公司虧(kui) 損不小。”中通快遞日喀則公司負責人左曉鋒說,“但是,我們(men) 從(cong) 日漸增長的快遞單量中看到了機會(hui) ,現在我們(men) 已扭虧(kui) 為(wei) 盈。”

  近年來,隨著日喀則市群眾(zhong) 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電商持續向下沉市場滲透,左曉鋒、付相府感受到了變化——當地物流快遞的市場規模明顯擴大,越來越多縣城和農(nong) 村的消費者開始使用電商。

  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在推動快遞提速。在付相府的記憶裏,4年前,包裹從(cong) 日喀則到東(dong) 部省會(hui) 城市,可能要花兩(liang) 到三周時間。現在有了航空直達的線路,多數地方的包裹可在三五天送達;陸運也比以往快捷許多,“從(cong) 江浙滬到日喀則,也就是一周時間。”

  在規模增長的激勵下,公司的效率不斷提升。雖然貨量增長了,但如今付相府每天早晨隻需要一個(ge) 小時即可將全部貨物分揀完畢。“公司的人多了,分工明確了,也換了新的分揀設備,效率大大提升了。”他說。

  然而,一些困難依然存在。對於(yu) 中通來說,送到日喀則的包裹要通過市區的快遞員和10多個(ge) 縣域加盟商,送達生活在18萬(wan) 平方公裏上的80餘(yu) 萬(wan) 群眾(zhong) ,其中最遠的一個(ge) 縣,距離日喀則市區足有600多公裏。

  要把包裹送到如此廣闊而分散的客戶手中,物流網絡如何降成本、增利潤?快遞從(cong) 業(ye) 者一直在探索。

  配送商品多樣化提升單程效率

  日頭漸西,天色近暮,雪山被染成金色。

  崗巴縣快遞經營者李亮開著小貨車,卻無意欣賞這高原上的壯麗(li) 景觀。“晚上9點前必須到崗巴縣城,前麵還有好幾座山要過嘞。”

  這個(ge) 漢子已經奔波了一整天。一大早,他就從(cong) 店麵出發,驅車3個(ge) 多小時,前往日喀則市區取貨。沿途大多數是山路,車子不敢開快。

  到了市區,他直奔中通物流的倉(cang) 庫。與(yu) 此同時,付相府和同事們(men) 已經完成了分揀工作,如小山般堆積的貨物分門別類,即將交給像李亮這樣的縣級網點經營者。

  李亮的快遞網點對接的不止中通一家,申通、韻達等公司的倉(cang) 庫,他也要跑一個(ge) 遍。“平均算下來,全縣一天的包裹有200單左右。”李亮說。

  然而,這依然不能填滿李亮的運輸車。作為(wei) 縣城裏除郵政之外唯一的快遞經營者,李亮跑的路線不僅(jin) 是從(cong) 日喀則延伸至崗巴縣的物流通道,也是縣城小商鋪與(yu) 外界進行物資交換的重要渠道。

  “高潔,給你帶的菜!”晚上9點,終於(yu) 到了崗巴縣城,李亮把車停在農(nong) 貿市場的一家店鋪門口。這時,店老板走出來,把新鮮的果蔬從(cong) 車上搬到自己的店鋪裏,然後掏出手機,把運費轉給李亮。

  這是縣城裏商戶“委托”的業(ye) 務,“我們(men) 往返日喀則一趟,不少利潤是靠‘帶貨’賺到的。”李亮說,由於(yu) 崗巴縣位置偏遠,縣城的一些商鋪在市區訂購商品數量少,供應商不願意配送,商鋪店主隻能通過李亮這樣的“帶貨郎”把商品帶回來。

  對縣級網點經營者來說,往返城區和縣城,無論包裹量多少,時間和車輛油耗是不變的。因此他們(men) 往往在提高單程效率和收益上想辦法。如今,像李亮這樣的“帶貨郎”還有不少,他們(men) 的貨車裏,既有快遞公司的包裹,也有縣裏商鋪“委托”購買(mai) 的商品。最大化地利用線路,是他們(men) 降低成本、提高收入的關(guan) 鍵。

  快遞網點成了線下“流量入口”

  每到中午、晚上,李亮的快遞經營點門口總是很熱鬧。1萬(wan) 多人的縣城,每天都會(hui) 有100多人來網點取件。“不少是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李亮說。

  這是他在開設快遞網點前就想好的生意。兩(liang) 年多前,李亮已經開設了一家麵店,出售製成的麵條等麵點加工品。承包下隔壁的門市作為(wei) 快遞網點,李亮心裏有盤算:“快遞點的往來人員多,也能刺激麵店的銷量。”

  果不其然,每到下班的時候,人們(men) 三五成群來取件。“大家順手在我的鋪麵裏買(mai) 些麵點帶回去,麵店生意好了不少。”李亮說。

  為(wei) 了幫助網點經營人員盈利,付相府也當上了業(ye) 餘(yu) 的商業(ye) 谘詢,他跟很多人說起過李亮把網點打造成線下“流量入口”的例子。“在縣城,快遞點往來人員多,順帶做些小買(mai) 賣會(hui) 比較容易。”付相府說,“取快遞的人順手買(mai) 瓶水、買(mai) 點零食,都是很常見的消費行為(wei) ,如果取快遞的人多、消費頻次高,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貨物抵達縣城,通過門店和快遞員觸達消費者,這是物流運輸的“最後一環”,也是很多網點經營者直接和消費者打交道的環節。看似最直接簡單的服務,其實也有生意可做。

  在縣裏,很多人都有快遞員的聯係方式。有時候,快遞員會(hui) 幫消費者安裝電商的手機應用,教他們(men) 如何使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學會(hui) 了在網上購物,網點的單量自然也就更大了。

  “物流,聯係起無數消費者和經營者。我們(men) 是市場的一分子,我們(men) 也在不斷改變著市場,讓消費者更快、更便宜地獲取商品,讓經營者更好地銷售、獲益,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不但收獲了利潤,也收獲了個(ge) 人的成長。”付相府說。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