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醫者講述】徐樂天:進藏?我一拍胸脯,去!
一年多過去了,我仍時常惦念這位儒雅的老先生,不僅(jin) 因為(wei) 徐老在擔任協和胸外科主任期間,為(wei) 中國胸心外科事業(ye) 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還有那本老人家心心念念的《拉薩影痕》,那是徐老進藏後用隨身攜帶的小相機拍攝的近百幅珍貴影像,記錄了新中國第一位進藏醫生眼中的青藏高原。
——訪談人董琳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wei) 中央派遣的第一位進藏醫生,參與(yu) 創建拉薩市人民醫院並擔任首任外科主任,為(wei) 建立新中國在雪域高原的第一個(ge) 人民醫院立下功勞;60年代留蘇歸國,是北京協和醫院恢複重建胸外科的核心力量,後長期從(cong) 事胸心外科臨(lin) 床工作,對肺、食管、縱隔、胸膜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豐(feng) 富經驗,為(wei) 我國胸外科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1949年2月,我在北平大學醫學院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加入黨(dang) 組織,用新的人生觀來看待世界,來審視世界,這對我來講,也是跨時代的。1949年開始做臨(lin) 床,1950年正式畢業(ye) ,那是我人生一個(ge) 新的、重要的開始。可以說,我這一生新的人生觀的開始是從(cong) 1949年,我做醫生的開始也是1949年。
解放後,百廢待興(xing) ,正需要一批學醫的人。畢業(ye) 分配,我們(men) 那個(ge) 班120多人,衛生部像得到了寶貝一樣,把我們(men) 分配到各個(ge) 單位。我被分配到了衛生部。
去拉薩是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也叫“十七條協議”。中央派張經武將軍(jun) 帶領14人隊伍,爭(zheng) 取最快時間到拉薩,執行“十七條協議”。這14個(ge) 人中要一個(ge) 大夫、一個(ge) 護士、一個(ge) 司藥。那時候從(cong) 部隊裏調一兩(liang) 個(ge) 黨(dang) 員的司藥、護士容易,找一個(ge) 大夫馬上跟著一塊兒(er) 出去,不太容易。找了幾個(ge) 最後找到我了,我一拍胸脯,去!就這麽(me) 去的。當時說是三個(ge) 月的出差任務,跟著張經武將軍(jun) ,經海路去拉薩。
在當地,我們(men) 醫療人員是公開活動的,而且不穿軍(jun) 裝,走在街上老百姓攔住了想要看病,我們(men) 就到家裏去看。尤其是在1952年的春天,拉薩流行天花,有些沒有種過牛痘的感染天花後,往往是暴發性的,嚴(yan) 重時就出血、高燒,這種情況當時不容易治愈,也遇到過死亡的情況。這些就是比較散在的、自由的街頭巷尾的醫療工作。
1952年9月8日,拉薩市人民醫院成立,就是後來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這是新中國在雪域高原成立的第一個(ge) 現代化的醫院。成立的時候,西藏的地方官員也都參加了,規模很大。十八軍(jun) 衛生部負責人張學彬做院長,孔憲雲(yun) 做醫務主任,內(nei) 科主任是西北醫療隊的崔靜州,我做外科主任。醫療隊帶來各種各樣的手術設備,尤其是眼科的,帶得很齊、很完善。有30張病床,可以住院,從(cong) 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手術,完全是免費的。
高原地區因為(wei) 光照強,所以白內(nei) 障多,醫療隊帶的白內(nei) 障手術器械很充分,我剛剛做完一年實習(xi) 大夫,但沒辦法,就硬著頭皮做,一共做過23例白內(nei) 障切除術。我們(men) 做的第一例藏族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老大娘,叫白瑪。給她切口以後,取出已經鈣化的晶體(ti) ,當時光線就進去了,她馬上就有了光感,所以她就喊,“嘎布睿,嘎布睿”(音),意思就是“是白的了,是白的了!”她喊這個(ge) ,說明她高興(xing) 了,實際上那還不是手術效果的全部,那剛剛是光感,還沒有看到東(dong) 西。不過那也很興(xing) 奮,她興(xing) 奮,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員也很興(xing) 奮。後來,十八軍(jun) 衛生部的文工團用白內(nei) 障重見光明的題材,寫(xie) 了一個(ge) 劇本進行演出,在當時還熱鬧了一陣。
1961年,協和恢複了胸外科。這時候,協和胸外科需要人,我就到這兒(er) 來了。當時,內(nei) 、外科有個(ge) 聯合查房,就在老樓10號樓223教室,內(nei) 科、外科輪流主持,有的時候其他科室也參加,聽的人很多。我記得有一次是一個(ge) 氣管食管瘺的病人,那可能是一個(ge) 先天性的,因為(wei) 支氣管瘺,吃東(dong) 西以後就嗆到了肺裏去,引起了一個(ge) 並發症是肺膿腫,屬於(yu) 內(nei) 科收的病人,之後就轉到外科,經過兩(liang) 科會(hui) 診、查房,反複診治了很長時間。所以內(nei) 、外科在一起聯合大查房,一般就是選各個(ge) 科有牽扯到的病例,有並發症的,或者診斷上不明的。
20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範德堡醫院給他們(men) 師生作了一個(ge) 報告,內(nei) 容是協和胸外科做食管癌、賁門癌手術850例的經驗。他們(men) 沒有那麽(me) 多類似的經驗,一聽我們(men) 有這麽(me) 多,他們(men) 根本想象不到,所以這點中國還是有經驗的。
在協和,我學會(hui) 了怎麽(me) 做醫生。來協和以前那11年,共產(chan) 黨(dang) 給了我新的人生觀,醫學院給了我最基本的醫學知識,我就靠這兩(liang) 條東(dong) 闖西闖,但力氣有餘(yu) ,功效不足。從(cong) 1961年開始,我才埋頭苦幹,重新建立我的胸外科專(zhuan) 業(ye) 的知識。
大家談協和培養(yang) 人就是兩(liang) 個(ge) 方麵,嚴(yan) 謹和勤奮。協和與(yu) 別的地方相比就是嚴(yan) ,嚴(yan) 格、嚴(yan) 謹、嚴(yan) 厲。第二就是勤奮,臨(lin) 床不外這麽(me) 幾條,勤跑病房,勤跑圖書(shu) 館,常常寫(xie) 文章,勤積累資料。張孝騫總說“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這是對病人、對疾病的態度、對治療的方針,要嚴(yan) 肅。所以講實,不講虛,不講華而不實。什麽(me) 是協和精神?濃縮地說:就是嚴(yan) 謹和勤奮。
怎樣才算合格的協和人?我覺得是否“合格”不能以出身為(wei) 標準。來協和以後,受協和的教育,給協和作了一些貢獻,不管事情做得大還是小,沒有損壞協和的聲譽,學會(hui) 了一些協和精神,並繼續用這種思想教育別人,這就算一個(ge) 合格協和人。(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這群“地質醫生” 在喜馬拉雅解剖“上古災害”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一行8人,連續在高原奔波、在險峻的陡坡取樣、忍受著高原反應進行測繪、深夜撰寫工作日誌……[詳細] -
“點亮明眸”援藏斜視手術醫生楊英:穿上戰袍去戰鬥
孩子們術後效果都很好,家長熱情的為我們獻上哈達,孩子們露出治愈一切的純真笑容!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醫患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心靈就相通了! [詳細] -
援藏醫生帶日喀則先心病患兒來上海接受公益治療
今天是世界心髒日,援藏一個半月的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醫生車文良帶著10名需要治療的日喀則先心患兒回到上海接受治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