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展現美食魅力 弘揚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1-10-20 09:13:00來源: 西藏日報


白朗縣康桑農(nong) 產(chan) 品發展有限公司的員工將製成的糌粑稱重分揀。丹增群培 唐斌 攝

  昌都市芒康縣峨江優(you) 質青稞種植基地農(nong) 牧民合作社工人在車間生產(chan) 線上擺放青稞產(chan) 品。丹增群培 唐斌 攝


家住拉薩市城關(guan) 區嘎瑪貢桑社區的達瓦頓珠一家正不亦樂(le) 乎地做“古突”。丹增群培 唐斌 攝


那曲市噶爾德生態畜牧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晾曬奶製品“拉拉”。丹增群培 唐斌 攝


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xiang) 結果村村民旺傑在查看風幹肉晾製情況。王雅慧 攝

  俗話說,民以食為(wei) 天。

  食,是我們(men) 在世間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飲食文化不可或缺。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人們(men) 形成了共同的飲食禮節、飲食禁忌、飲食風格、飲食製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飲食文化。

  從(cong) 曆史記載和神話傳(chuan) 說來看,與(yu) 我國其他地區各民族相同,西藏的各民族也經曆過從(cong) 茹毛飲血的生食到熟食、精加工烹飪的過程。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不斷發展,人們(men) 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不斷完善,飲食習(xi) 俗和禮儀(yi) 也隨之發展和豐(feng) 富,形成了頗具風格的西藏飲食文化。

  一杯酥油茶 飲出“團結”情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不僅(jin) 開創了中國茶文化,還形成了各民族各地區特色的茶文化。西藏群眾(zhong) 飲茶的曆史很久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動寫(xie) 照。

  藏族飲茶的習(xi) 俗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漢末期。漢武帝建元年間,唐蒙開南夷道,通往夜郎,司馬相如趁勢開通耶、莋等西夷之路,被稱之為(wei) 犛牛道,後又稱茶馬古道(《藏族文化通論》,羅桑開珠著,中國藏學出版社)。茶葉最初被視為(wei) 治療疾病的珍稀之物,隨著“茶馬互市”的興(xing) 盛和發展,茶與(yu) 西藏群眾(zhong) 的生活聯係越來越密切,成為(wei) 人們(men) 日常飲食、迎客送禮、婚慶節日的必備之物。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茶已經成為(wei) 西藏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有句諺語:“飯可以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頓不喝。”足以說明茶的重要性。

  關(guan) 於(yu) 西藏人飲茶,最廣為(wei) 人知的便是酥油茶。酥油茶的製作方法分兩(liang) 個(ge) 步驟,一是熬製茶汁,二是打茶。將磚茶或沱茶加水熬煮成濃汁,倒入茶桶,放入鹽,再加上雞蛋和酥油,上下提拉一百次左右,便得出味道醇厚、十分可口的酥油茶。

  在現代社會(hui) 最容易被接受的是甜茶,它的口味類似於(yu) 奶茶,卻又獨具特色。甜茶以紅茶熬汁,濾去茶葉後加入牛奶和糖,茶香濃鬱,甜而不膩。它的製作方法簡單,脂肪含量較少,很受人們(men) 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

  在西藏,還有一種茶叫做清茶。傳(chuan) 統的清茶用磚茶熬煮加入適量鹽而成,不加酥油打製,可直接倒入碗內(nei) 飲用。清茶還常被用作調製糌粑。現在,不少人已改喝不用熬煮而用開水浸泡的清茶了。

  在中華民族不斷融合的曆史進程中,藏漢民族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情誼。特別是自唐代以來茶葉經濟貿易成為(wei) 藏漢政治聯係的重要紐帶,對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兩(liang) 地經濟互通互補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捧青稞粒 磨出藏家味

  在史籍和神話中記載,青稞曾為(wei)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men) 提供了“不種自收”的糧食,它的種植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後經千百年的培育,青稞成為(wei) 了高原上農(nong) 作物的重要品種。

  青稞是高原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糌粑是青稞炒熟後磨成的麵粉,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與(yu) 其他食物混合食用。糌粑的磨製方法各地大同小異,將青稞炒熟後用水磨或手磨磨成麵粉即為(wei) 糌粑。炒青稞技術性要求很高,關(guan) 鍵是炒製的火候要恰到好處。將用清水浸泡過的青稞放入已經燒熱加入沙子的炒鍋中混勻顛炒,一顆顆青稞粒與(yu) 滾燙的沙子相互碰撞,迸裂出一顆顆小白花,這便是青稞花,香味四溢,酥脆香甜。

  炒好的青稞經過磨製便成了高原上一年四季的主食——糌粑。糌粑的吃法有很多,最普遍的吃法叫做“瑪粑”,取一隻碗,加入酥油和糌粑,倒上滾燙的茶水,再加上奶渣和白砂糖,用手拌勻後抓捏成小團而食。糌粑的另一種吃法稱為(wei) “覺瑪達”,就是用酥油茶將糌粑、奶渣和白砂糖攪拌成稀糊狀食用,這種吃法一般用在早上。

  而現在更被年輕人所喜愛的早餐則是藏麵。每當清晨的陽光劃過山脊照亮古城拉薩,遍布拉薩大街小巷的甜茶館都會(hui) 迎來熱愛藏麵的食客。當食客們(men) 熟門熟路地掀開甜茶館厚實的藏式門簾,喊上一碗藏麵,再來一份炸土豆或者油餅,加上一壺甜茶,美好的一天便從(cong) 喚醒味蕾開始了。藏麵口感綿糯、色澤微黃,食用前先煮熟放涼備用,待食用時將麵在湯鍋中滾燙盛入碗中,澆上濃香撲鼻的犛牛骨湯,再撒上犛牛肉丁和蔥花兒(er) ,就得到了一碗香噴噴的藏麵。“一口麵一口湯再加上一口酸蘿卜,人間美味不過如此。”拉薩市民紮西頓珠這樣形容藏麵的美味。

  說到主食,藏包子也不可不提。藏包子又被稱為(wei) 牛眼包子。包子的餡兒(er) 大多用上等的犛牛肉製作:先把肉細細地剁碎,邊剁邊灑水,加上鹽、花椒、蔥蒜等調料,再用麵皮包成寶瓶狀,褶明而多。包子蒸熟後,燉上一鍋骨頭湯,大家一邊吃包子一邊喝骨頭湯,再蘸上藏式辣椒,包子的鮮美洋溢在齒間,讓人回味不已。

  一群藏犛牛 養(yang) 出青藏魂

  在高原上,最常見的便是犛牛,犛牛又被稱為(wei) “高原之寶”,不難看出犛牛對高原人民的重要性。

  幾千年來,犛牛與(yu) 高原人民相伴相隨,成就了高原群眾(zhong) 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麵麵,並且深刻地影響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承載著他們(men) 的善良與(yu) 勤勞、堅韌與(yu) 厚重,成為(wei) 青藏高原一個(ge) 獨特的象征和符號。

  犛牛肉是高原群眾(zhong) 最愛吃的食物之一。將牛肉用清水洗淨再放到鍋裏熬煮,熟後用小刀切割食用,再蘸上藏式辣椒,便是一頓可口的大餐。人們(men) 還喜歡灌製血腸:在宰殺牛羊時用新鮮的牛血或羊血混合少許糌粑和切碎的牛羊肝、心、油等加上調料灌入清洗過的小腸而成。

  風幹肉是極具特色的肉類食品。在冬宰季節,幾乎各家各戶都會(hui) 做風幹肉:將肉切成約尺餘(yu) 長、寸餘(yu) 寬的長條,經數月自然風幹後,味道清純,口感酥脆,令人難忘。在現在的製作過程中,人們(men) 還喜歡抹上鹽、辣椒粉等調料,做出的肉幹更有風味。

  給犛牛擠奶也是婦女們(men) 的勞動內(nei) 容之一,產(chan) 奶旺季,每日需擠奶三次,早中晚各一次。一般將早晨擠的奶存放好,中午的奶做成酸奶,晚上擠完奶之後將三種奶混合在一起製成酥油。酥油,藏語為(wei) “瑪爾”,是直接從(cong) 牛奶或羊奶中提煉出來的,傳(chuan) 統的提煉方法為(wei) :將奶汁倒入特製的大桶中,用一下端嵌有帶缺或穿孔的類似活塞的圓木片“甲洛”一提一放上下攪拌,使水乳分離。等木桶表麵漂浮著淡黃色的脂肪質時,用手撈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盆中,冷卻後的脂肪質變硬便成為(wei) 酥油。在西藏,酥油幾乎無所不能:抓糌粑、打茶、油炸,連送禮、過節也必不可少。

  奶的另外一種吃法是製成酸奶。在拉薩,除藏曆新年外,最盛大的節日就是“雪頓節”,又意為(wei) “吃酸奶的節日”。由此可見酸奶的受歡迎程度。奶還可以製成奶渣,這也是藏族孩子們(men) 最愛的零食。

  一碗青稞酒 唱出好客心

  以青稞為(wei) 原料釀製的青稞酒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張“美食名片”。青藏高原上飲酒的曆史十分久遠,甚至遠超飲茶的曆史——拉薩曲貢新石器時代遺址首次發現了陶製酒具圈足杯足以證明。

  釀造青稞酒的工藝程序並不複雜,在西藏,藏族家庭主婦大都是熟稔、高超的釀酒師,憑借經驗她們(men) 能準確把握煮青稞時的火候和拌入酒曲時的溫度。煮熟的青稞拌入酒曲後便被放置於(yu) 木製的酒桶中,每桶酒可加水釀製三四次,釀出的酒被稱為(wei) 頭道酒、二道酒、三道酒。為(wei) 了使酒濃淡適宜,許多人家釀酒時多是將幾道酒摻和調勻飲用。色澤泛黃,味道醇厚甘甜、酒香濃鬱的自釀青稞酒是藏族人家待客的佳品。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門巴人也是釀酒的“好手”,不隻是青稞,玉米和雞爪穀都是他們(men) 釀酒的原料:將磨碎的玉米或雞爪穀煮熟,待溫熱時,加入酒曲發酵,將發酵後的酒米放在特製的竹編酒漏中,吊掛在火塘的一側(ce) 。酒漏下放一大銅鍋,釀好的酒液一滴滴地滴入銅鍋裏,然後將酒盛入竹筒中保存。這種酒度數較低,酸甜可口,是清熱解乏的飲料,也是請客送禮的必備之物。

  與(yu) 門巴族相鄰的珞巴族則偏愛達謝酒。“達謝”是一種棕櫚類野生植物,澱粉含量高,故又名“木糌粑”。用“達謝”製酒,需要將樹莖去皮,用刀砍成小薄片,用杵搗碎,煮兩(liang) 小時左右,濾幹晾涼後,撒拌酒曲發酵裝桶,數日即釀成。

  有酒就有歌。在西藏,凡是人們(men) 歡聚、婚禮、嬰兒(er) 降生、新房落成、大小節日都要飲酒慶賀。人們(men) 慢慢地飲酒,悠悠地歌唱,喝酒似醉非醉,唱歌如夢如癡,好不快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紀錄片丨遇見西藏

    窗前不斷變化著的風景,是給人最直接的西藏初感受。360多萬人口,120多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70年的滄桑巨變,這裏會是什麽模樣?[詳細]
  • 西藏林芝鬆茸美食文化節走進澳門

    32.jpg
    林芝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小玲表示,以桃花為媒,今年3月西藏林芝第十九屆桃花旅遊文化節成功引入聯升貿易、中拉控股兩家澳門企業入林投資,實現港澳資本投資林芝“零”的突破。[詳細]
  • 西藏拉薩火鍋美食節外賣專場開啟 這份暖心外賣請收下

    14日傍晚,位於拉薩市柳梧新區中鷹黑森林的曉秧鍋鮮貨火鍋店內,正烹飪著一份份特殊的火鍋外賣,這些外賣將由“餓了麽”外賣小哥送到位於南三環北側的拉薩河兩岸綠化提升工程項目施工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