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wu) 齊縣縣城出發,沿著潺湲流淌的格曲河,一路向西行駛,大約一個(ge) 小時後,就來到了類烏(wu) 齊長毛嶺鄉(xiang)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嗦嗦嗦……”循聲望去,一位身著黑色藏袍,發辮花白的藏族老阿媽滿臉慈愛,正對著草山發出悠遠的呼喚,不一會(hui) 兒(er) ,大大小小的馬鹿群從(cong) 山穀間奔下,猶如孩子般圍了過來,隨著老阿媽揮動的手,鹽巴和根灑向地麵,馬鹿們(men) 盡情的享用了起來,安詳又放心。
她,叫向秋拉姆,和這群馬鹿孩子們(men) 的故事,還得從(cong) 40多年前的一個(ge) 傍晚說起。
“那時我才15歲,有一天夜裏,我把牲畜趕到圈裏,正準備睡覺時,外麵的一陣叫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推開門,發現是三隻受傷(shang) 的馬鹿,瘦弱的身體(ti) 、可憐的目光,我沒多想,就把他們(men) 抱進了家裏。”說起幾十年前的一次救助,向秋拉姆的眼裏也泛出柔光,“為(wei) 了能讓小鹿活下來,我每天擠犛牛奶喂養(yang) 他們(men) ,擔心它們(men) 晚上被凍著,我晚上把它們(men) 放到自己的床上,它們(men) 也很爭(zheng) 氣,生長得很健康。”
轉眼就是四年,隨著小馬鹿們(men) 慢慢長大,大人們(men) 告訴向秋拉姆應該將它們(men) 放歸自然,讓他們(men) 回到本應該屬於(yu) 他們(men) 的地方。思前想後,帶著不舍,含著眼淚,向秋拉姆和鄰居們(men) 把馬鹿帶到後山,幾番驅趕之下,他們(men) 終於(yu) 消失在了茫茫荒野中。
本以為(wei) 永遠的分別,卻成了新故事的開始。“就在那年冬天,一個(ge) 普通的早晨,十幾隻野生馬鹿下山覓食,讓我喜出望外的是,那3隻小馬鹿也在其中。原來,回歸自然的小鹿並沒有忘記這位特殊的媽媽,他們(men) 帶上了自己的小夥(huo) 伴,一起回來看望我。”回憶起當年的重逢,即使語言不通,向秋拉姆的笑容也讓記者感受到她的幸福。
約定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從(cong) 此,一個(ge) 女人,一群馬鹿,結下了特殊的情誼,也達成了一種無聲的默契。
每年夏季,馬鹿們(men) 會(hui) 在高山草甸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秋冬時節,又成群結隊陸陸續續跑下山來,它們(men) 仿佛就知道,向秋拉姆就在山下等待著。“有時鹿群不下山,但隻要聽到我們(men) 的聲音,也會(hui) 從(cong) 四麵八方冒出來。”向秋拉姆告訴記者,馬鹿下山之際也是她和老伴兒(er) 最忙的時候,她們(men) 要給馬鹿準備芫根、鹽巴等食物,起碼不能讓他們(men) 餓著。
“其實動物和人一樣充滿靈性,隻是不能說話罷了。”向秋拉姆和家人的努力,也改變了當地馬鹿的命運。1993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類烏(wu) 齊自然保護區。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文件,類烏(wu) 齊自然保護區正式升格為(wei) 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yu) 類烏(wu) 齊縣林業(ye) 局合署辦公,下設保護管理科、科研宣教科、綜合辦公室、公安派出所等科室。保護區範圍內(nei) 現有野生馬鹿3500多隻,比設立初期增長了60%。
15歲時的一次偶然“邂逅”,向秋拉姆與(yu) 野生馬鹿有了“無聲約定”。從(cong) 此,她與(yu) 這些高原生靈相守相伴了 48 年。40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天真少女也成了滿臉皺紋的老人,雖然向秋拉姆已經從(cong) 野生動物保護員的崗位上退休,然而她與(yu) 鹿群的故事還在繼續。向秋拉姆的兒(er) 子白瑪澤仁和仁青澤培已經在“管護站”工作,接手了母親(qin) 做了一輩子的工作,保護國家二級野生動物——馬鹿。
“這是我們(men) 護林員和管理員的宿舍,還有科研宣教和養(yang) 殖救護用房,還有,你看我們(men) 的巡護步道、森林防火瞭望塔、飲水設施、太陽能光伏電站等基礎設施應有盡有。”向秋拉姆站立的地方,如今已建成了管護站,向秋拉姆的二兒(er) 子仁青澤培帶著記者一一參觀,臨(lin) 走時,他告訴記者,“馬鹿,是媽媽一生的守護,也是我們(men) 的守護,現在條件越來越好,我們(men) 相信馬鹿的種群也會(hui) 越來越壯大,讓他們(men) 自由的馳騁在遼闊的草原上,這就是我最的夢想,也是媽媽最大的夢想。”言語間,自信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