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文化和旅遊局透露,西藏首家青稞博物館近日在日喀則開館,目前免費開放,開館至今每天約百名市民、遊客前來參觀,了解青稞在高原栽種曆史、文化,體(ti) 驗藏族民眾(zhong) 主食糌粑的製作等。
青稞是西藏民眾(zhong) 的口糧。在2021年舉(ju) 行的慶祝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活動上,西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林木說,西藏全區糧食產(chan) 量連續6年穩定在100萬(wan) 噸以上,農(nong) 牧民家家有餘(yu) 糧。西藏農(nong) 耕文明、遊牧文化得到弘揚。如今,西藏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98元(人民幣,下同),連續18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徹底擺脫了束縛西藏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
日喀則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洛桑紮西介紹,日喀則市是西藏主要的商品糧基地,青稞的種植曆史悠久,青稞種植麵積約占全區的40%,產(chan) 量約占全區的48%。他說,青稞博物館係在山東(dong) 省青島市第九批援藏組文化援藏的支持下,投資1600萬(wan) 元建成,這是西藏首家,也是全國首家青稞博物館。
在青稞博物館內(nei) ,有藏曆天文台場景複原,展現高原春耕和灌溉時間節點;藏式唐卡複刻了羅布林卡內(nei) 關(guan) 於(yu) 青稞起源的壁畫,以及二牛抬杠、古代讚普修建水利等西藏農(nong) 業(ye) 發展曆程。
博物館內(nei) 還展示了在西藏出土的炭化青稞粒。洛桑紮西說,青稞在青藏高原上開始栽培和種植的時間距今約3500年,在此之前,先民的主要耕作物為(wei) 粟和黍。通過考古發現在昌果溝遺址、拉孜廓雄遺址和劄達丁東(dong) 遺址中均有炭化青稞粒,它的發現為(wei) 研究西藏青稞種植曆史和主要農(nong) 作物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