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數量到病害,布達拉宮自去年5月啟動開展梵文貝葉經文物全麵摸底調查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研究室多吉平措博士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資料圖:布達拉宮。江飛波 攝
2019年起,中國官方計劃在10年內(nei) 累計投入3億(yi) 元人民幣專(zhuan) 項資金,開展迄今為(wei) 止布達拉宮最大規模的古籍文獻保護與(yu) 利用專(zhuan) 項工作。
布達拉宮是中國現存梵文貝葉經最多的地方,據統計,共有465函29380葉,其中純貝葉經最多22588頁,其次是純紙質梵文典籍5634葉、貝葉混藏紙1158葉。
如何製定保護計劃?摸清病害是重中之重。多吉平措說:“病害細分約20種,邊沿纖維脫層起翹、空白處破裂或殘缺、褶皺等出現率較高。”
以邊沿纖維脫層起翹病害為(wei) 例,受該病害影響的381函中有220函通函存在邊纖維脫層起翹情況。因該病害具有進行性特性,可逐漸由纖維起翹演變為(wei) 邊沿纖維脫落。
值得一提的是,因高原氣候有利因素影響,微生物病害(菌害、黴變)出現率較低。
以其中387函貝葉經為(wei) 調查對象,根據病害摸底情況,項目組製定了病害出現情況分類表、病害分類明細表和病害等級明細表。
多吉平措說,項目開展一年多以來,項目組還完成了貝葉經製作材料、工藝、保護修複技術海內(nei) 外研究現狀的調研,形成完成《貝葉經製作工藝及材料文獻綜述》《貝葉經病害病因研究文獻綜述》以及《布達拉宮藏貝葉經文物編碼規則》(征求意見稿),擬定了《布達拉宮藏貝葉經編目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
另外,已進行高光譜數據試掃描和高清數碼圖像采集。
“布達拉宮館藏貝葉經,內(nei) 容上囊括了佛教顯密二宗的大部分內(nei) 容,也有大量的共通學或者通識學的內(nei) 容。”多吉平措認為(wei) ,係統地整理和編製詳細目錄布達拉宮館藏貝葉經,可以揭示以佛教為(wei) 主的南亞(ya) 次大陸文明在中國境內(nei) 的傳(chuan) 播、發展和藏傳(chuan) 化的具體(ti) 曆程,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誌和具體(ti) 體(ti) 現。
多吉平措說,國際上針對西藏境內(nei) 貝葉經整理與(yu) 研究起步較早,從(cong) 上世紀初開始,國外學者對西藏貝葉經進行過比較深入和係統的研究。項目組同時也梳理了中國國內(nei) 對西藏境內(nei) 貝葉經的保護和研究概況。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起,中央已經對西藏境內(nei) 包括貝葉經在內(nei) 的珍貴文物進行了集中保管。
他表示,項目需要利用梵文、藏文、漢文和英文等語言和資料優(you) 勢作為(wei) 推進的基礎和保障,將實現布達拉宮館藏貝葉經的全麵整理和每一部貝葉經的詳細目錄。全麵掌握布達拉宮貝葉經的總體(ti) 信息,以多文字成果為(wei) 形式優(you) 勢,以樣本基數為(wei) 內(nei) 容優(you) 勢,與(yu) 國際學術範式相對接,掌握中國在全球貝葉經研究中的話語權。
“從(cong) 周期來說,已完成的工作僅(jin) 是整個(ge) 項目的少部分。”多吉平措表示,下一階段,項目組將完成所有貝葉經文物數字化建檔工作(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開展貝葉經製作等傳(chuan) 統工藝研究工作,當然還有難度最大的工作,研究製定清洗、貝葉纖維的脫位歸位、四周加固(固邊)、回軟(局部或整頁)、揭開局部黏連等工作流程,並開展實驗性修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