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men) 看,這裏就是我們(men) 種植菌菇的扶貧大棚。”循聲望去,一排排菌包安靜地“躺”在大棚濕潤的土地上,許多大小不一的平菇從(cong) 菌包上探出腦袋,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說話的正是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xiang) 白那村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王雪飛。今年4月,王雪飛主動報名來到白那村駐村並擔任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
1989年出生的王雪飛性格平易近人,總是未語先笑,這也是她能做好基層工作的“法寶”之一。“無論遇到誰,無論遇到什麽(me) 事兒(er) ,我總是會(hui) 笑著說。”王雪飛說,在來到白那村前,她就給自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上一任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離開白那村前還叮囑她:不哭幾回,是做不好第一書(shu) 記的。
很快,“窘境”就出現了。在白那村,有9座扶貧大棚,受土壤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此前的承租者在合同期滿後不想再繼續租賃。“不能讓大棚空著啊。”王雪飛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耐心地與(yu) 承租者電話溝通,她記得,那通電話一打就是一個(ge) 多小時……然而,承租者最終還是考慮自身利益問題放棄了租賃。
麵對空了的大棚,王雪飛想盡一切辦法。她先聯係了山南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並通過他們(men) 聯係到了林周縣菌種種植基地。接下來,雙方通力合作撰寫(xie) 調研報告、分析收益、發展前景,最終明確在空置的扶貧大棚裏進行菌菇種植。同時,王雪飛還向對方爭(zheng) 取到了分批交付定金,並與(yu) 林周縣菌種種植基地簽訂合作協議。
現在,有一千個(ge) 菌包種植在扶貧大棚裏,每天能產(chan) 出數十斤平菇,暫時可供給瓊結縣周邊的蔬菜商店。11月開始,還有九千個(ge) 菌包會(hui) 從(cong) 林周縣運到白那村扶貧大棚,到時候產(chan) 出的菌菇將直接對接供給瓊結縣“菜籃子”工程,村民也將實現盈利。“我希望在駐村這短暫的時間內(nei) ,幹成一兩(liang) 件事,希望我下次來這裏的時候,可以聽到別人在講我的故事。”王雪飛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