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整個(ge) 西藏除拉薩城內(nei) 布達拉宮到羅布林卡一條不到1公裏的土路外,沒有一條現代意義(yi) 的公路。而在1954年,總長4360公裏的川藏、青藏公路正式建成通車。這是我國11萬(wan) “築路大軍(jun) ”在沒有一張完整地圖、沒有任何地質水文資料的難題下,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世界屋脊”創造的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
這兩(liang) 條用鮮血和生命鋪築的英雄路,也見證和鑄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
“兩(liang) 路”精神:跨世界屋脊 築高原天路
1954年12月25日,從(cong) 雅安發出的電話信號,在15分鍾內(nei) ,通過成都、西安和太原等地一站站接力,隻為(wei) 傳(chuan) 遞一個(ge) 消息:通車了,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車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wei) 粉碎國內(nei) 外敵對勢力分裂西藏的圖謀,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發展,毛澤東(dong) 主席作出“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的指示。
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即後來的川藏公路破土動工,此後4年多時間,在雅安至拉薩之間的深山峽穀間,11萬(wan) 軍(jun) 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men) 用鐵錘、鋼釺、鐵鍬和鎬頭做工具,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er) 山等14座大山,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一道道天險,橫跨了數不清的沼澤區、碎石塌方區、冰川和原始森林。
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竹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洛鬆曲紮:我小的時候,我爸爸說十八軍(jun) 過來,把橋修起來。那時候修橋落後得很,用騾子、馬馱過來的。
原第十八軍(jun) 第五十三師戰士 張玉才:怒江你不打炮眼就過不去,慢慢指揮著過去,全部砍木料搭的橋,石頭都是靠人撿起來抱著,大的有200多斤重,送去打炮眼。
在西藏八宿縣,一座老橋墩矗立在滾滾怒江之上,當年十八軍(jun) 的一名戰士在修橋時不慎掉入了澆築的橋墩中,成為(wei) 永恒的紀念碑。
西藏昌都市八宿縣然烏(wu) 鎮村民 偉(wei) 色:這個(ge) 公路說起來都是用血、用生命修過來的。十八軍(jun) 為(wei) 什麽(me) 有這個(ge) 精神,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人民服務,不怕犧牲,不怕困難。
1953年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為(wei) 解決(jue) 數萬(wan) 軍(jun) 民的缺糧困境,西藏運輸總隊組織3000多名駝工,牽著28000峰駱駝向拉薩運糧。惡劣的條件下,不斷有隊員在途中犧牲,到達時駱駝和糧食也損失大半。
要支援西藏建設西藏,必須先通公路!1954年5月11日,時任西藏運輸總隊政委的慕生忠將軍(jun) ,帶領1200多人,吹響了修築青藏公路的號角。
青海省格爾木市將軍(jun) 樓公園講解員 盧海霞:慕生忠將軍(jun) 在修建青藏公路的同時,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在自己的鐵鍬上刻了慕生忠之墓這5個(ge) 大字。他當時在刻這個(ge) 字的時候,他就說路修到哪裏,如果我犧牲了,那麽(me) 就把我埋在哪裏,它就是我的墓碑。
格爾木,蒙古語意為(wei) 河流密集的地方。在1954年之前,它隻是當地牧民口中的一個(ge) 大致區域,是柴達木盆地南緣一片荒蕪的大漠戈壁,沒有人知道究竟哪裏是格爾木。而當慕生忠將軍(jun) 在格爾木河畔插上鐵鍬、紮下六頂帳篷那一刻起,這裏就成了青藏公路的起點。
青海省格爾木市將軍(jun) 樓公園講解員 盧海霞:青藏線上基本上有18個(ge) 地名都是將軍(jun) 起的,五道梁、風火山、開心嶺,開心嶺他當時起的時候就是因為(wei) 他修到了一段坡路,特別的平坦,物資補給也隨之上來了,所以當時將軍(jun) 非常開心,那地方就叫開心嶺。
缺氧、沼澤、風暴、凍土、嚴(yan) 寒,一個(ge) 又一個(ge) 嚴(yan) 峻的挑戰擺在這群築路先鋒的麵前,在物資匱乏、工具簡陋和人手有限的情況下,他們(men) 住帳篷喝冰水、啃幹饃掄大錘,僅(jin) 用七個(ge) 月零四天的時間,就鏟平了這段“世界屋脊”。
慕生忠(生前錄音):工作在空氣稀薄的公路邊,勞動在冰雪交加的雪線,劈開昆侖(lun) 山、戰勝唐古拉。為(wei) 了祖國的建設,把公路通到拉薩,這不是生活奇跡,而是新中國的人民沒有不可以克服的困難,不能說高原生活多艱苦,應當說鍛煉意誌好時機。哪裏有生命的地方,哪裏就可以生存、勞動。
1954年12月15日,一條長1200公裏的簡易道路,穿過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區,將格爾木與(yu) 拉薩連在一起,青藏公路全線建成。10天後,在青藏公路以南,川藏公路也一同通車,“世界屋脊”從(cong) 此走出了沒有公路的時代。
《洗衣歌》傳(chuan) 唱了近60年,藏族同胞與(yu) 解放軍(jun) 因修路而結下的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情感也傳(chuan) 誦至今。在這段艱苦卓絕的築路歲月裏,11萬(wan) 軍(jun) 民共挖填土石3000多萬(wan) 立方米,築橋400多座,書(shu) 寫(xie) 了世界築路史上的傳(chuan) 奇。而在這奇跡的背後,有3000多名烈士將自己的身軀化作築路基石,永遠守護著高原的生命線。
60多年前,跨越茫茫草原和冰川,遙遠的高原打開了大門,西藏和祖國大家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60多年後的今天,輝煌仍在續寫(xie) ,川藏、青藏公路連接的交通大動脈如同一雙有力的臂膀,穩穩托舉(ju) 著雪域高原騰飛的夢想。
賡續“兩(liang) 路”精神 鋪就幸福天路
1954年建成的川藏、青藏兩(liang) 條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曆史。如今,在改造、整治和養(yang) 護公路的過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傳(chuan) 統、以路為(wei) 家,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不斷為(wei) “兩(liang) 路”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
這隻老式地質羅盤,是當年修築川藏公路時的勘測工具之一,71年過去,它的外觀和功能都完好如初。很難想象,那時的踏勘人員就是依靠這樣簡單的工具,行走、攀爬、反複測繪,一點點開辟出從(cong) 雅安到拉薩的公路。
川藏公路勘探設計隊隊員、中交集團退休職工 曾發棟:踏勘踏勘,就是先走這個(ge) 路。就那麽(me) 一個(ge) 山到這麽(me) 一個(ge) 山,就得爬上半天。
幾年前在建設川藏高速公路時,人們(men) 用無人機測繪技術對川藏線進行了重新測量,結果竟和當年依靠羅盤指引找出的路線相差無幾。就是握著這樣的簡易羅盤,我國築路前輩們(men) 踏入世界屋脊,翻越一座座雪山,跨過一個(ge) 個(ge) 無人區,遊走於(yu) 懸崖峭壁,生命總是懸於(yu) 一線之間。而“兩(liang) 路”貫通之時,這隻羅盤的主人——時任川藏公路第二測量總隊總隊長的齊樹椿——已滿頭白發,盡管當時他才四十多歲,但由於(yu) 積雪對太陽光的反射極強,加上環境惡劣和長期營養(yang) 不良,他的一隻眼睛早已失明。
從(cong) 先輩們(men) 用熱血鑄就的雪域天路,到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中國公路總裏程已突破500萬(wan) 公裏,小小的羅盤,與(yu) 時光一起,見證了中國公路事業(ye) 的騰飛。在首條從(cong) 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快速攀升的高速公路——雅康高速上,建設者們(men) 打通天險修建的瀘定大渡河大橋,實現了大渡河上史無前例的千米級跨越。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設計院公司副總經理 蔣勁鬆:主跨1100多米,又被稱作川藏第一橋,這個(ge) 橋的勘察設計過程中間我們(men) 也創造了很多第一,比如說隧道錨長度159米,就是世界最長的。
年輕的工程人員正在創造新的紀錄,也不斷提升著這條團結線、幸福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被稱為(wei) “康巴第一關(guan) ”的折多山最高海拔4962米,目前折多山隧道正在緊張地施工中,預計通車後,穿過這一段的車程將由原來的一個(ge) 半小時縮短到8分鍾左右。
蜀道集團藏高公司折多山指揮部副指揮長 郭守儆:折多山隧道地質災害頻發,僅(jin) 我們(men) 處理的湧突水、大變形就多達36次。但再怎麽(me) 難,也沒有60多年前修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那麽(me) 難,我們(men) 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以實際行動讓進藏路成為(wei) 優(you) 質路、環保路、安全路。
築路先輩艱苦奮鬥的精神,從(cong) 未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他們(men) 頑強拚搏、甘當路石的情懷,也不斷滋養(yang) 著後人。被譽為(wei) “川藏線英雄信使”的其美多吉,駕駛長途郵車30多年,冒著生命危險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上將每封信、每個(ge) 包裹安全送達。而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道班”的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109道班,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一代代築路人、護路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堅強意誌構築起鋼鐵運輸線,保障著高原天路的全線暢通。
四川省甘孜州公路管理局甘孜分局局長 周洪明:過去出現地質病害的話可能堵車就要一兩(liang) 天,現在兩(liang) 個(ge) 小時、三個(ge) 小時基本上就解決(jue) 問題。對於(yu) 我們(men) 養(yang) 護人員來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就全部是機械化養(yang) 護,為(wei) 過往車輛提供了更好的、舒適的、暢通的交通。
致富路越修越長遠 團結路越走越寬廣
川藏、青藏兩(liang) 條公路,綿延4360公裏,宛如兩(liang) 條潔白的哈達,將雪域高原與(yu) 祖國大家庭緊密聯係在一起。昔日川藏、青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稱作“幸福的金橋”“吉祥的彩虹”,如今眾(zhong) 多“金橋”“彩虹”如格桑花般紮根、綻放。數據顯示,西藏公路通車裏程從(cong) 2000年底2.25萬(wan) 公裏增至2020年底11.88萬(wan) 公裏,全區所有縣(區)和476個(ge) 鄉(xiang) 鎮、2050個(ge) 建製村通了客車;拉薩西站鐵路貨運量從(cong) 2006年發送2萬(wan) 噸、到達29萬(wan) 噸增至2020年發送49萬(wan) 噸、到達614萬(wan) 噸;民航旅客吞吐量從(cong) 2000年53萬(wan) 人次增至2020年515萬(wan) 餘(yu) 人次。
我們(men) 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在“兩(liang) 路”精神的激勵下,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將邁上新的台階,雪域高原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將踏上新的征程。
高山擋不住,天塹變通途。通達的公路帶來了廣闊的銷路。在四川甘孜的雅江縣,核心麵積達9000畝(mu) 的鬆茸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正在建設中。今年8月,藏北草原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那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牧民們(men) 的畜牧產(chan) 品從(cong) 那曲運送到拉薩,車程縮短了一半,便捷的路網正將農(nong) 特產(chan) 品源源不斷地運出去,也把全國各地的遊客引進來。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多布村村民 曲吉:從(cong) 拉林高等級公路過來的遊客都在讚歎,沒想到有這樣一條水上公路,為(wei) 我們(men) 的小山村帶來了活力,也是黨(dang) 的好政策讓我們(men) 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時光流逝,唯有精神永恒。曆經七十餘(yu) 載而生生不息的“兩(liang) 路”精神,既是對曆史精神回響的激揚點讚,也讓川藏和青藏公路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和西藏各族同胞的共同富裕之路,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樹起新時代的裏程碑。
(總台央視記者 鄭秀國 盛潔 陳燁煒 四川台 青海台 西藏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