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照耀著雪域高原,布達拉宮廣場前那麵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鮮豔如始。它見證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一代代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老西藏”們(men) 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矢誌奮鬥的曆程。
1950年3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為(wei) 主力的進藏部隊,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曆史使命。其後幾代駐藏部隊官兵和地方各族幹部,在極其惡劣、特殊、艱苦的環境下,出色完成了黨(dang) 和人民交給的各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歲月長河中,他們(men) 共同描畫出“老西藏”的光輝形象,為(wei) 西藏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食糧——“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2020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指出,廣大幹部特別是西藏幹部要發揚“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增強能力、錘煉作風。2021年7月21日至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大力發揚“老西藏精神”。
70年來,“老西藏精神”並未因時間的洗滌而褪色。在傳(chuan) 承、發展“老西藏精神”的路上,出現了享譽全國的“模範共產(chan) 黨(dang) 員”“優(you) 秀領導幹部”孔繁森、“時代楷模”“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鍾揚以及不勝枚舉(ju) 的建藏、援藏先進人物,為(wei) 雪域高原注入了“老西藏精神”的時代榮光。
1.特別能吃苦
每一位去西藏遊玩的旅客,都會(hui) 對高寒缺氧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更不必說長期保持戰鬥體(ti) 能、生活在西藏的邊防戰士。
內(nei) 地盛夏時,在西藏海拔最高的邊防站,還能用凍得梆硬的雞蛋砸核桃,冬季更不必說。除此之外,還要時刻謹防感冒和受傷(shang) ,一個(ge) 小感冒常常十天半個(ge) 月好不了,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腦水腫、肺水腫。由於(yu) 高寒缺氧,一個(ge) 小傷(shang) 口都很難愈合。
《人民的公仆孔繁森》(油畫) 孫立新
西藏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足其他省市的65%,而紫外線輻射量卻超過其他省市平均值的8倍,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自然條件受限,生產(chan) 力發展也長期落後於(yu) 我國中東(dong) 部地區。
“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就是建立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嚴(yan) 峻的生存環境以及社會(hui) 發展實際之上的。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就是指一代又一代的“老西藏”在執行任務中表現出來的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和苦中作樂(le) 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
早在人民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的時候,毛澤東(dong) 同誌就指明這是一項“光榮而艱苦的任務”,要堅持“精打細算,生產(chan) 自給”的工作方針。西藏軍(jun) 區軍(jun) 史館裏一份發黃的電報,記錄了進軍(jun) 西藏的艱苦曆史。1950年3月,以十八軍(jun) 為(wei) 主力的進藏部隊,遵照“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一麵進軍(jun) ,一麵建設”的指示,從(cong) 多個(ge) 方向同時向西藏挺進,拉開了人民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的大幕。
大幕拉開,人民解放軍(jun) 克服生理和心理雙重極限,完成了號稱“第二次長征”路途3000多公裏的進軍(jun) 西藏任務。
除了進軍(jun) 西藏,解放軍(jun) 戰士還以“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用汗水和鮮血乃至生命,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總長3400多公裏的青藏、川藏兩(liang) 條公路,使“生命禁區”成為(wei) 坦途,不折不扣完成了生產(chan) 建設任務。據統計,有3000多名戰士長眠在了築路工地上。
“戍邊環境艱苦,官兵卻報之以歌。”西藏軍(jun) 區有關(guan) 負責人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主動申請到雪域高原服役的有誌青年越來越多,他們(men) 在當兵之初就接受“老西藏精神”教育,夯實了思想根基。如今,入伍的西藏軍(jun) 區新兵,超八成主動申請赴邊防、上哨所。
曆史和實踐已然證明,“特別能吃苦”的精神不僅(jin) 是我們(men) 篳路藍縷、開基創業(ye) 的必備條件,也是我們(men) 承上啟下、再鑄輝煌的重要保證。
2.特別能戰鬥
高原的藍天白雲(yun) ,映著火紅的戰旗。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進藏部隊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部隊,它詮釋了“老西藏”在履行捍衛國家主權與(yu) 領土完整的神聖使命中,體(ti) 現出的深厚愛國主義(yi) 情感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爭(zheng) 取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
“老西藏精神”孕育於(yu) 西藏和平解放征程中。在“世界屋脊”上,進藏部隊憑著信仰鍛造出了“特別能戰鬥”的堅強品質。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開始向西藏進軍(jun) 。昌都作為(wei) 西藏東(dong) 部重鎮,是從(cong) 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要爭(zheng) 取和平解放西藏,必須由昌都打開和平解放的大門。1950年10月7日,中央經過慎重研究後,決(jue) 定進行“以打促談”的昌都戰役。在十八軍(jun) 軍(jun) 長張國華的統一指揮下,昌都戰役全麵打響。曆時19天,解放軍(jun) 戰士進行了大大小小的二十多次戰鬥。10月24日,昌都戰役勝利結束,昌都地區解放,為(wei) 西藏和平解放創造了條件。
西藏林芝市米瑞鄉(xiang) 姆多村花港一角。新華社發
1951年2月,達賴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終於(yu) 決(jue) 定派人到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座談。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按照《十七條協議》內(nei) 容,1951年9月開始,人民解放軍(jun) 進駐日喀則、山南、察隅等地,結束了西藏4000多公裏邊境線上長期有邊無防的曆史。1951年10月26日,解放軍(jun) 進駐拉薩,拉薩遍地陽光。解放軍(jun) 將士英勇無畏、克敵製勝,以絕對的戰鬥力粉碎了少數分裂主義(yi) 勢力妄圖分裂祖國的圖謀。
進藏之後,戍邊衛國成為(wei) 進藏部隊肩負的重要職責。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參戰的十八軍(jun) 部隊戰士發揚“特別能戰鬥”的精神,頑強作戰,捍衛了祖國邊疆神聖不受侵犯。老一輩駐藏部隊官兵將“老西藏精神”內(nei) 化為(wei) 捍衛邊疆、鞏固國防的銳利武器,勇挑重擔、不辱使命。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駐藏部隊堅決(jue) 貫徹黨(dang) 中央、中央軍(jun) 委的決(jue) 策部署,紮根雪域高原,忠誠衛國戍邊,並出色完成了一係列重大任務,為(wei) 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促進西藏穩定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3.特別能忍耐
西藏林芝市魯朗鎮全國援藏展覽館裏,孔繁森的日記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我在哪裏發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裏。”這位剛進藏時就寫(xie) 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好幹部,最終把生命獻給了西藏。
從(cong) 主動申請進藏,到二次調藏,最後留在西藏阿裏地區工作,孔繁森越是在困苦的地方越能做到忍耐,他不因環境惡劣而喪(sang) 失初心,反而意誌力更加頑強。
同孔繁森一樣的“老西藏”們(men) ,常年在高原地區飽受高寒缺氧、條件艱苦、物資匱乏的痛楚,他們(men) 身上體(ti) 現出來的堅韌不拔、以祖國大局為(wei) 重的初心始終激勵著來藏建設的接力者。
常年在高原工作,全國勞動模範雷燕患有糖尿病、胃病,還患有在西藏工作久了的人都會(hui) 出現的頭痛、失眠等症狀。這些對她來說都能忍受,她唯一覺得愧疚的是對家人照顧不周。
著名植物學家、複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先後被追授“時代楷模”“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等稱號。長期的高原生活和過高的工作強度,導致鍾揚心髒肥大,血管極度脆弱,每分鍾心跳隻有44下,但隻要說起援藏的事,他總有一種緊迫感。“我再給自己十年時間。”鍾揚生前多次這樣說。
2011年底,在“老西藏精神”指引感召下,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學生吳毅恒參軍(jun) 入伍,成為(wei) “清華赴藏第一兵”。在聆聽先輩的戍邊故事後,他主動申請到海拔5318米、被國防部授予“高原紅色邊防隊”榮譽稱號的查果拉哨所去磨煉自己。
全國優(you) 秀組工幹部、西藏班戈縣縣委原常委、組織部部長祁愛群畢業(ye) 後,毅然選擇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麵一半、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的那曲地區,在那曲地區綜合中專(zhuan) 學校當了一名畜牧專(zhuan) 業(ye) 教師。最終,這位來自江南的女子選擇將生命與(yu) 藏北羌塘草原永遠融為(wei) 一體(ti) 。
“老西藏”也渴望家庭歡聚,也想生活舒適,但他們(men) 深知家事再大,大不過黨(dang) 的事業(ye) 。親(qin) 情再重,重不過使命責任。很多同誌是單身一人在邊疆工作,與(yu) 親(qin) 人遠隔萬(wan) 水千山;有的夫妻均在西藏工作,有了孩子隻好送回老家請父母、親(qin) 戚代養(yang) 。他們(men) 忍住對親(qin) 人、朋友的牽掛,放棄了大城市舒服的生活狀態以及名利金錢與(yu) 地位,舍小家為(wei) 大家,彰顯了“特別能忍耐”的精神。
4.特別能團結
西藏是一個(ge) 以藏族為(wei) 主體(ti) 的多民族雜居地區,民族宗教問題複雜。
早在十八軍(jun) 受令進藏之初,時任西南軍(jun) 區政委的鄧小平同誌就鄭重表示,進藏部隊所擔負的任務不完全是單純的軍(jun) 事任務,更重要的是政治任務,要慎重穩進,妥善處理民族宗教問題。
從(cong) 進藏途中的“進軍(jun) 西藏,不吃地方”,到官兵人手一冊(ce) 《進軍(jun) 守則》,行軍(jun) 中秋毫無犯,寧肯在風雪中挨凍,也不進喇嘛寺住。解放軍(jun) 戰士與(yu) 藏地各民族各階層相處的過程中,能夠自覺遵守黨(dang) 的民族政策與(yu) 宗教政策,注重團結民眾(zhong) ,具有優(you) 良的作風和嚴(yan) 明的紀律,最終贏得了藏族群眾(zhong) 最廣泛的支持。在昌都戰役中,藏族同胞踴躍支援前線,出動大批犛牛和騾馬為(wei) 部隊運糧運物,組成擔架隊為(wei) 部隊抬送傷(shang) 員。
時任十八軍(jun) 52師宣傳(chuan) 科科長的魏克在《進軍(jun) 西藏日記》中寫(xie) 道:“10月21日,部隊沿著紮曲河和山坡繼續前行。正當部隊斷糧、不少戰士餓昏倒地之時,昌都宗(縣)18位百戶頭人之一藏族同誌慈成早已帶領村民在路邊迎接,把僅(jin) 有的元根和糌粑擺在路上,讓戰士們(men) 食用。我們(men) 向村民反複說明軍(jun) 隊不拿群眾(zhong) 一針一線,他們(men) 再三誠懇相讓。最後,部隊買(mai) 下了他們(men) 的糌粑和元根。”
昌都解放後,為(wei) 了協助人民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鞏固後方,昌都的愛國僧俗上層人士成立了昌都地區支援委員會(hui) ,主要工作是動員群眾(zhong) ,運輸糧食和軍(jun) 用物資,協助部隊就地購買(mai) 犛牛和酥油等。昌都地區生產(chan) 建設委員會(hui) 成立時,慈成就擔任委員一職。他忙前忙後,做了不少發動群眾(zhong) 的工作。
今天,在西藏昌都市實驗小學的校園裏,有一座以“慈成”命名的建築——“慈成教學樓”。“慈成”這個(ge) 名字,就像一座民族團結的豐(feng) 碑,巍然屹立在昌都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e) 中。
“堅定不移維護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民族分裂”也是藏族同胞熱地一生的信念。經曆過多次針鋒相對反分裂鬥爭(zheng) 的熱地說:“在西藏,搞好民族團結工作,首要就是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xi) 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在28名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獲“民族團結傑出貢獻者”的就是熱地。
“漢族和藏族擁有同一個(ge) 母親(qin) ,她的名字叫中國。”這是孔繁森生前愛唱的一支歌。他兩(liang) 次援藏,曆時十載,以自己的生命奏響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樂(le) 章,不僅(jin) 是支援西部地區建設的模範,更是維護祖國統一的模範。
隨著歲月更替,在“老西藏精神”的指引下,西藏始終把民族團結作為(wei) 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進入新時代,更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不斷書(shu) 寫(xie) 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的佳話,也再次詮釋了中華民族血濃於(yu) 水、情同手足的同胞之情,以及西藏各族兒(er) 女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愛國固邊的動人故事。
5.特別能奉獻
每年清明節,位於(yu) 西藏阿裏獅泉河烈士陵園的孔繁森墓前,都會(hui) 有當地的援藏幹部前來憑吊和莊嚴(yan) 宣誓。
孔繁森,一位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名字,深深印刻在億(yi) 萬(wan) 人民的心中。人們(men) 不會(hui) 忘記他走遍雪域高原的串串足跡和他為(wei) 藏族群眾(zhong) 奉獻犧牲的事跡。
奉獻犧牲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崇高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就是在長期駐藏援藏期間,一批批“老西藏”們(men) 表現出的公而忘私、甘於(yu) 奉獻的革命精神。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一批批援藏幹部奔赴西藏、紮根奉獻。1994年召開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作出了對口援藏的重大決(jue) 策,製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工作辦法,形成了中央有關(guan) 部委、省(市)對口支援及幹部援藏工作的新機製,開創了全國支援西藏的新局麵。
20多年來,數以萬(wan) 計的黨(dang) 政幹部、醫生、教師、軍(jun) 人、科技和文化工作者奔赴西藏,發揚“老西藏精神”,為(wei) 西藏各項事業(ye) 取得全方位進步貢獻著力量,創造了一個(ge) 個(ge) 令世界矚目的人間奇跡。
一批批幹部深知西藏生活條件極端艱苦,但都以藏為(wei) 家、紮根邊疆,淡泊名利、不懼生死,為(wei) 西藏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孔繁森就是這樣一名援藏幹部,他曾寫(xie) 下“遠征西涯整十年,苦樂(le) 桑梓在高原。隻為(wei) 萬(wan) 家能團圓,九天雲(yun) 外有青山”的詩篇。在藏十年,由援藏到調藏,他為(wei) 西藏的發展嘔心瀝血,傾(qing) 盡所有。他已經去世20多年,但他留下的那句話——“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已經成為(wei) 黨(dang) 員領導幹部共同的精神財富。
相對於(yu) “老西藏精神”產(chan) 生的年代,如今西藏的生活條件比那時要好很多。但是我們(men) 深知,建設西藏需要牢記囑托,長久地投入、持續地建設,不辱使命,“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一絲(si) 一毫都不能丟(diu) 。
正如西藏老一輩所講的那樣,每一個(ge) 進藏工作的同誌,不論在藏時間長短,都不應有臨(lin) 時觀點和做客思想,而應以主人翁的姿態與(yu) 西藏各族人民並肩戰鬥。西藏從(cong) 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開放直至今天,有無數“老西藏”作出了巨大犧牲,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jia) ,但他們(men) 的精神像高原上盛開的格桑花,生生不息,無懼風霜雨雪、高寒缺氧,始終在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燦爛輝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