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境界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在“黨(dang) 課開講啦”活動裏,講述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牧民卓嘎、央宗一家人50年紮根雪域邊陲、守護祖國領土故事的黨(dang) 課,感動了無數人。“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的誓言,“放牧守邊是職責”的擔當,展現了她們(men) 的精神境界與(yu) 價(jia) 值堅守,也引發人們(men) 的深入思考。
海拔高、氣溫低、氣壓低、含氧量低……這些情況的存在,讓“苦”成為(wei) 在高原工作必須麵對的問題。然而,無數像卓嘎、央宗一樣的幹部群眾(zhong) “不怕苦、能吃苦”,以奮鬥詮釋責任擔當,用奉獻書(shu) 寫(xie) 不凡篇章。曆史不會(hui) 忘記,孔繁森等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ye) 的援藏幹部,前赴後繼來到雪域高原,在艱苦環境下幹出不平凡的業(ye) 績;曆史同樣不會(hui) 忘記,青藏鐵路建設者以“笑傲昆侖(lun) 問天下何處是雄關(guan) ,躍馬雪域引青藏高原飛鐵龍”為(wei) 誓言,冒嚴(yan) 寒,頂風雪,戰缺氧,鬥凍土,勝利完成全線鋪通的任務……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幹部群眾(zhong) 紮根雪域高原,矢誌艱苦奮鬥,讓西藏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發展奇跡。
越是艱苦處,越是見精神。苦,能磨礪人的意誌;苦,能升華人的境界;苦,也能鍛造人的精神。今年7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調研,見到那些皮膚曬成了古銅色的援藏幹部們(men) 時,動情地說:“你們(men) 在高原上,精神是高於(yu) 高原的。”從(cong)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再到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一路走來,在雪域高原工作的人們(men) 曆經千辛萬(wan) 苦、付出巨大代價(jia) ,展現了崇高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標注著一個(ge) 個(ge) 精神高地。也正是依靠這些精神,我們(men) 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譜寫(xie) 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缺氧不缺精神,這個(ge) 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yu) 天。”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為(wei) 什麽(me) 全國優(you) 秀組工幹部祁愛群本可以選擇在條件較好的大學裏任教,卻來到環境惡劣、生活艱苦的那曲地區?因為(wei) 她堅信“黨(dang) 員不先吃苦,誰來吃苦?苦就要苦出個(ge) 名堂來”;為(wei) 什麽(me) “雪域高原好軍(jun) 醫”李素芝大學畢業(ye) 後,主動放棄留上海的機會(hui) ,而始終戰鬥在高原醫療一線?因為(wei) 他認定“軍(jun) 人為(wei) 祖國活,醫生為(wei) 病人活。我作為(wei) 軍(jun) 醫,沒有猶豫的餘(yu) 地”。正是有崇高的信仰,才能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正是有如磐的信念,才能“舍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有多堅定的信仰,就有多高尚的境界;有多強大的信念,就有多勇毅的行動,就能開辟多光明的未來。
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沒有人隨隨便便就能成功,也沒有哪項事業(ye) 目標輕輕鬆鬆就能順利實現。方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時,當此“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之際,更需要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激發“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鬥爭(zheng) 精神。賡續黨(dang) 的紅色血脈,弘揚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追求“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境界,起而行之、勇挑重擔,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們(men) 必能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考出好成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兩路”精神紀念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2月10日,“兩路”精神紀念館在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加掛“西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牌匾。[詳細] -
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組織觀看“天宮課堂”
12月9日下午,“天宮課堂”的上課鈴聲在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準時響起,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直播授課,授課者為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