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鬆華:徒手修機場 徒步進西藏
少小離川數十載,鮐背之年鄉(xiang) 音在。
在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西安辦事處鄭州幹休所院內(nei) ,居住著很多曾參與(yu) 西藏革命、建設、發展等各項事業(ye) 的離退休老同誌,他們(men) 大多祖籍河南或周邊省市。一口四川話的黃鬆華,在這裏顯得格外與(yu) 眾(zhong) 不同。
黃鬆華,出生於(yu) 1931年,四川宜賓人。1950年1月參軍(jun) 入伍。先後在西南軍(jun) 大第八分校、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原十八軍(jun) 衛校學習(xi) 。參加搶修四川甘孜機場,後隨十八軍(jun) 53師157團進軍(jun) 西藏。西藏和平解放後,先後在四川省資陽市人民醫院,西藏軍(jun) 區生產(chan) 部桑耶農(nong) 場(後更名山南農(nong) 場)、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廳等單位工作;1980年調至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西安辦事處鄭州幹休所工作,1985年退休。7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進軍(jun) 西藏史,是由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個(ge) 體(ti) 用青春、鮮血甚至是生命共同書(shu) 寫(xie) 的。黃鬆華就是其中的一員。
因為(wei) 提前有聯係,黃鬆華知道我們(men) 來訪。盡管腿腳不是很方便,但她還是拖著緩慢的腳步親(qin) 自開門迎接我們(men) 。
了解記者的來意後,黃鬆華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參與(yu) 搶修四川甘孜機場的往事,打開了黃鬆華的回憶之門……
鐵鍬、鐵錘、竹籮筐……這些最接地氣的工具,在一座機場的搶修中擔當主角,這在今天的人們(men) 看來,是無法想象的。四川甘孜機場,這樣一座在70年前連接四川、西藏兩(liang) 省區最重要的空中通道,是靠人肩挑背馱修建起來的。
1951年春,十八軍(jun) 先遣部隊在勝利結束昌都戰役後,部隊給養(yang) 困難,於(yu) 是上級決(jue) 定搶修甘孜機場,建立川藏空中通道。黃鬆華是最早一批隨部隊進駐甘孜參與(yu) 機場修建的。
到了駐地,部隊要求不能騷擾當地老百姓,不給群眾(zhong) 添麻煩,必須自己搭帳篷、挖窯洞居住。現在回想,那段時間記憶最深的就是惡劣的氣候和艱苦的施工條件,“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是最真實的寫(xie) 照。
黃鬆華回憶說,她們(men) 十幾個(ge) 女兵一起,找了片坡地,搭起草皮房,再挖個(ge) 平台出來當床用,一個(ge) 大通鋪能睡十幾個(ge) 人。床的旁邊就放著每個(ge) 班幹活的工具。下雨天,外麵下著大雨,“屋”內(nei) 下著小雨,泥濘不堪,非常濕滑。
下大雨時,草皮房還存在巨大安全隱患。一次,53師政治部一個(ge) 班的女兵就因為(wei) 大雨壓塌了草皮房而全部犧牲。
黃鬆華說,鋪機場跑道的石頭,都是大家從(cong) 河裏撿來的鵝卵石。女兵的任務,就是去河裏撿石頭,然後用筐子抬上岸。男同誌則負責用八磅、十二磅錘將撿來的石頭砸成小石子兒(er) 。用泥漿和碎石子兒(er) 鋪完跑道,還得用石滾子壓實。工兵團的男同誌用帆布帶固定石滾子,拉著在跑道上來回碾壓,直到符合飛機起降要求。
甘孜機場修建結束,黃鬆華返回後方學習(xi) 後,隨大部隊踏上進藏之路。進藏的路,其實是無路可走,部隊官兵是一邊修路一邊行軍(jun) 。
黃鬆華說,進藏途中,她曾參與(yu) 過多段公路的修建,時間短的一個(ge) 星期左右,長的有一個(ge) 多月。多支部隊交替修路,你一段我一段展開激烈的修路接力賽。
她記得到達通麥時,補給跟不上,部隊隻有少量黃豆供應。沒有補給,黃鬆華和戰友們(men) 隻得上山找吃的。當時,一種叫肥豬苗的野菜成了她們(men) 的充饑食物。由於(yu) 一個(ge) 多月沒有鹽吃,戰士們(men) 的身體(ti) 都出現了嚴(yan) 重的缺碘症狀。
進軍(jun) 西藏途中,黃鬆華曾親(qin) 眼看到很多戰士由於(yu) 高原反應,患上嚴(yan) 重肺水腫,最後犧牲;那一個(ge) 個(ge) 在她眼前失去生命的戰友,對於(yu) 黃鬆華來說是不想翻開的痛苦回憶。
在通麥修路時,黃鬆華所在連隊的軍(jun) 馬馴養(yang) 班有一名叫貊原良的士兵,一大早出去給馬割草,到了中午也沒見他回來吃午飯。連隊領導安排人去找,發現他被塌方土掩埋,已經犧牲了。
西藏和平解放後,黃鬆華在四川省資陽市人民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3年後再次返藏,到西藏軍(jun) 區生產(chan) 部桑耶農(nong) 場做醫生。
黃鬆華記得,一位藏族婦女生孩子遭遇難產(chan) ,產(chan) 婦失血過多,情況十分危急。接到通知後,黃鬆華迅速前去處理。因為(wei) 語言不通,無法交流,剛開始產(chan) 婦及家人抗拒黃鬆華的救治。後來,在翻譯人員的幫助下,黃鬆華與(yu) 產(chan) 婦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經過處理,終於(yu) 幫助產(chan) 婦止住了血。
在這一件件小事中,黃鬆華為(wei) 自己能在加強民族團結、守護藏族群眾(zhong) 身體(ti) 健康方麵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感到欣慰。在藏工作多年,讓黃鬆華的內(nei) 心深處種下了深厚的民族情。後來,因為(wei) 老伴身體(ti) 的原因,1980年,黃鬆華調到鄭州幹休所醫務室當醫生,直到1985年退休。
80歲時,黃鬆華因為(wei) 腰椎疾病壓迫神經,導致左腿癱瘓,行走非常不便。從(cong) 那時起,她幾乎不出遠門,閑暇時,就在幹休所院子裏走走轉轉,和老同誌們(men) 聊聊天。
70年前的苦,黃鬆華並不覺得苦。她說,因為(wei) 年輕,我隻是在該吃苦的年紀裏吃了些苦而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獅泉河鎮:革命先輩的憧憬成為現實
獅泉河烈士陵園裏,包括李狄三在內的63名先遣連烈士的陵墓坐北朝南,俯瞰著整個獅泉河鎮。[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西藏引發強烈反響
10月9日上午,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詳細] -
西藏亞東縣:曆史遺跡熱門“打卡地”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充分利用革命遺址、紅色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創新形式、豐富內容,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詳細] -
西藏再添一處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日,阿裏分工委舊址紀念館在噶爾縣昆莎鄉正式開館,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為西藏再添一處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