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高原果蔬產業的“塞罕壩”:做大做強特色品牌

發布時間: 2021-12-20 09:36: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01.jpg
山東(dong) 省援建的白朗縣中農(nong) 聖域果蔬產(chan) 業(ye) 園區(無人機拍攝)。袁勇 攝

  位於(yu) 年楚河畔、有著“糧倉(cang) ”之稱的日喀則市白朗縣,現已形成“一園三區34基地”的蔬菜產(chan) 業(ye) 布局、蔬菜種植麵積達到1.66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達到1.2億(yi) 斤,產(chan) 值近2億(yi) 元,成為(wei) 西藏最重要的綠色蔬菜生產(chan) 基地,且輻射帶動周邊十餘(yu) 縣(區)種植蔬菜近10萬(wan) 畝(mu) ,被譽為(wei) 高原果蔬產(chan) 業(ye) 的“塞罕壩”。

  從(cong) 原來隻種少量藏蘿卜、藏土豆自給自足到依靠現代蔬菜產(chan) 業(ye) 帶富一方百姓,從(cong) 原來不了解、不接受、不掌握到數萬(wan) 農(nong) 民成為(wei) 現代蔬菜種植行家裏手,這不僅(jin) 是一場產(chan) 業(ye) 革命,更是一場思想革命。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從(cong) 1995年開始對口支援白朗的山東(dong) 第一批援藏幹部決(jue) 定將現代蔬菜種植技術引入白朗縣。

  1998年,他們(men) 從(cong) 濟南請來技術人員開始在白朗試種蔬菜,連著試了兩(liang) 年,試驗成功。

  2000年,進駐白朗縣的第二批山東(dong) 援藏幹部沒有改弦更張,而是決(jue) 定在前批試驗成功的基礎上大麵積推廣現代蔬菜種植,並從(cong) 濟南市招聘了12名蔬菜種植能手進駐白朗縣。

  張際明是12名蔬菜種植能手中的一位,也是唯一留下來幹到現在的一位,見證了白朗縣蔬菜發展的全過程,帶出了3000多名徒弟。

  張際明回憶:“當時對我們(men) 而言,最艱難的不是生活環境,不是自然環境,不是如何把蔬菜種活,而是如何讓當地從(cong) 無蔬菜種植經曆的藏族群眾(zhong) 接受先進的蔬菜種植技術、讓蔬菜率先在他們(men) 的頭腦中成活。2000年到2005年,推廣蔬菜種植難度特別大。當時都是咱們(men) 山東(dong) 援藏出資建棚,不需要老百姓花一分錢,建好後免費送給老百姓,所有收入都歸老百姓,還派我們(men) 免費給他們(men) 指導,但是老百姓不接受。”

  山東(dong) 省援藏幹部沒有氣餒,開始變換策略,采取村幹部帶頭、技術員示範的辦法,在4個(ge) 鄉(xiang) 鎮利用藏族同胞房前屋後的閑散地建了500多個(ge) 土坯棚,每個(ge) 棚投資6000元左右。這是白朗第一代蔬菜大棚,也是白朗蔬菜產(chan) 業(ye) 邁出的第一步。

  張際明等技術員從(cong) 育苗、秧苗到種植、澆水、管理,都是親(qin) 力親(qin) 為(wei) ,讓老百姓邊看邊學,就這樣手把手地教、一戶戶地帶,漸漸打通了當地百姓的思想壁壘和技術壁壘,蔬菜種植業(ye) 從(cong) 如星星之火在白朗大地蔓延開來。

  張際明說:“到了收獲的時候,農(nong) 牧民一嚐那些見所未見的新鮮蔬菜,確實好吃,收入也不少,這才都認可!蔬菜賣錢了,其他還沒有參與(yu) 蔬菜種植的農(nong) 戶看見成果了,也都過來找我說要種。”

  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由山東(dong) 援藏出資建了60多個(ge) 大棚,給農(nong) 牧民付租金,等張際明等人將大棚運營好之後,再將棚免費送給彭倉(cang) 村,很快,彭倉(cang) 村成為(wei) 白朗縣第一個(ge) 萬(wan) 元村。

  科學規劃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

  白朗縣蔬菜種植的思想壁壘一旦打破,很快形成燎原之勢,但問題隨之而來,蔬菜種植規模偏小偏散,同質化嚴(yan) 重,無法形成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

  2003年,山東(dong) 省第三批援藏幹部進駐白朗縣後,對白朗縣蔬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分析認為(wei) 造成這一瓶頸的主要原因是蔬菜種植沒有有效的規劃、規模上不去。

  為(wei) 此,邀請中國農(nong) 科院等科研機構專(zhuan) 家前往白朗縣為(wei) 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會(hui) 診把脈,提出了“科學規劃、區域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發展思路。根據專(zhuan) 家建議,山東(dong) 援藏會(hui) 同白朗縣委、縣政府研究確定了完善政策支持體(ti) 係、編製發展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設立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加大科技支援力度等10項目標任務,編製了《白朗縣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總體(ti) 規劃》《珠峰有機蔬菜白朗生產(chan) 基地暨日喀則市“菜籃子”基地發展規劃》《農(nong) 牧業(ye) 綠色發展規劃》等10餘(yu) 項規劃,確定了白朗縣蔬菜“一園三區34基地”的發展布局。

  2003年底,山東(dong) 援藏開始建設248畝(mu) 地的國家級蔬菜種植示範園區,主要承擔新品種試驗和農(nong) 牧民培訓任務,白朗縣蔬菜大棚種植駛入“快車道”。

  此後,山東(dong) 援藏因勢利導,按照發展規劃,穩紮穩打、步步為(wei) 營,累計投入援藏資金1.77億(yi) 元,撬動社會(hui) 資金9.44億(yi) 元,先後建成了總麵積4250畝(mu) 的縣城、曲奴、巴紮3個(ge) 蔬菜產(chan) 業(ye) 園區。

  日喀則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是縣城產(chan) 業(ye) 園區的核心支撐,2016年10月開工建設,2019年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占地1600畝(mu) ,建有高效玻璃溫室8個(ge) ,現代溫室大棚128個(ge) ,玻璃連棟溫室4.27萬(wan) 平方米,果蔬品種從(cong) 兩(liang) 三個(ge) 發展到78個(ge) ,實現了“四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菜”,年產(chan) 綠色果蔬2000萬(wan) 斤以上,產(chan) 值5000萬(wan) 元以上。

  三大園區成為(wei) 引領和推動日喀則果蔬產(chan) 業(ye) 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的“三大引擎”。

  截至目前,白朗縣蔬菜種植麵積達到1.66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達到1.2億(yi) 斤,產(chan) 值近2億(yi) 元,示範帶動日喀則市及周邊地區種植蔬菜近10萬(wan) 畝(mu) 。

  做大做強特色品牌

  23年來,無論山東(dong) 省援藏幹部怎麽(me) 換,他們(men) 幫助白朗縣發展壯大蔬菜產(chan) 業(ye) 的決(jue) 心沒有變。

  2019年,山東(dong) 省第九批援藏幹部進駐後,麵對已成大勢的白朗蔬菜產(chan) 業(ye) ,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決(jue) 心繼續將白朗蔬菜做大做強,將其打造成為(wei) 一種在高原可複製、可推廣的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帶富更多西藏百姓、造福更多西藏人民。

  山東(dong) 援藏創造性地采取“黨(dang) 政幹部+企業(ye) 管理人員+柔性人才”的模式,組建了農(nong) 業(ye) 園區“小組團”,3名援藏幹部負責統籌和綜合協調,7名企業(ye) 管理人員負責運營,同時選派柔性人才精準開展技術項目幫扶。

  農(nong) 業(ye) 園區“小組團”組建後,建立了“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資源、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的發展機製,成立了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領導小組,推動出台了《白朗縣促進高原有機果蔬產(chan) 業(ye) 發展暫行辦法》,設立了1000萬(wan) 的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組建了實業(ye) 開發公司、扶貧開發公司、綠色蔬菜發展公司等平台,組建了16家蔬菜種植業(ye) 專(zhuan) 合經濟組織16家。

  2020年,山東(dong) 援藏引進地主網投資9000萬(wan) 元在南木林縣建設了占地麵積500畝(mu) 的數字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為(wei) 日喀則市果蔬產(chan) 業(ye) 規模化發展再添生力軍(jun) 。

  2021年,山東(dong) 援藏發起實施“對標壽光·高原果蔬產(chan) 業(ye) 提升行動”,采取智力支援、強基補鏈、拓寬渠道等一係列措施,打通“生產(chan) 、流通、貯藏、加工、運輸、銷售”鏈條。強化品牌建設,2萬(wan) 畝(mu) 蔬菜種植區通過無公害產(chan) 地認證,32個(ge) 果蔬產(chan) 品通過無公害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推動注冊(ce) “如意莊園”區域公共品牌,打造了“白朗蔬菜”“七彩莊園”“五彩天域”等一批有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的品牌,“區域公共品牌+產(chan) 品品牌+企業(ye) 自主品牌”的品牌體(ti) 係初步建立。

  同年,山東(dong) 援藏投入2800萬(wan) 元,實施“園區產(chan) 業(ye) 發展補鏈工程”,建設精品果蔬加工區和恒溫庫等冷鏈倉(cang) 儲(chu) 設施。爭(zheng) 取計劃外資金809萬(wan) 元,建設了集產(chan) 品展銷、成果展示、產(chan) 品檢測、技能培訓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博覽園科創中心。設立500萬(wan) 元的科技援藏專(zhuan) 項資金,支持開展農(nong) 作物新品種示範、新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實施科技興(xing) 農(nong) 興(xing) 業(ye) 戰略,與(yu) 西藏農(nong) 科院等科研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進培育推廣果蔬品種136個(ge) 。加大蔬菜科技人才培養(yang) 力度,3000多名農(nong) 牧民成為(wei) 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土專(zhuan) 家”,範圍遍布日喀則、那曲、阿裏等地。山東(dong) 省第九批援藏人才張保友主持的西藏馬鈴薯脫毒種薯育繁及綠色高效生產(chan) 技術體(ti) 係構建課題獲自治區科學技術二等獎。積極探索縣、鄉(xiang) 、村三級農(nong) 技服務長效機製,組建了222人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帶技術和項目進村入戶,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創新成果。投入250萬(wan) 元開展農(nong) 業(ye) 地方標準體(ti) 係建設,創建果蔬領域“日喀則標準”,不斷提高標準化種植水平。與(yu) 此同時,山東(dong) 援藏強化產(chan) 品銷售,白朗縣蔬菜直營店已開到拉薩,果蔬銷售輻射阿裏、那曲,並通過“藏品入魯”延伸到山東(dong) 等地。

  據了解,整個(ge) “十四五”期間,山東(dong) 援藏將投入1億(yi) 元以上,繼續推進園區改造提升、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等,持續用力發展壯大高原蔬菜產(chan) 業(ye) 。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日喀則發展果蔬產業托穩高原“菜籃子”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米瑪次仁8日在如意莊園·珠峰綠色果蔬產業發展高端論壇上介紹,日喀則市近年來推進果蔬產業發展,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以托穩高原菜籃子,推動當地居民增收致富。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