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非遺文化生態的傳承縮影:麵具手藝人的堅守

發布時間: 2021-12-22 09:47: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拉薩城數十公裏之外的郊區,千年的布製羌姆(跳神)麵具製作技藝在手藝人西洛手中傳(chuan) 承,經過繁雜的工序,麵具逐漸顯現成型,上完顏色便基本完成製作。

  拉薩布製麵具製作技藝在2013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遺名錄,2014年,西洛成為(wei) 該技藝的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

  拉薩布製麵具包括典型的羌姆麵具、藏戲麵具。公元8世紀和公元14世紀是藏族麵具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yu) 寺廟羌姆和藏戲兩(liang) 大麵具出現使得藏族麵具由單純的獸(shou) 形象時代進入到神、人、鬼、獸(shou) 形象發展並存的時代。

  46歲的西洛來自拉薩市達孜區,所經營的傳(chuan) 統手工藝合作社也在這裏。他回憶,12歲便被家人送到八廓街學習(xi) 麵具製作。經曆八九年才學成出師,學習(xi) 的前五年,西洛一直在學習(xi) 泥塑佛像製作,這也是做羌姆麵具的必修課。

  上世紀90年代,西洛出師後,隨師父去西藏各地寺廟做泥塑佛像或是羌姆麵具。“起初學習(xi) ,就想有一門糊口的手藝。沒想到後來開了店,又發展成了合作社。政府不僅(jin) 給了扶持資金,每年還提供去其他省市交流的機會(hui) 和平台。”

  在西洛看來,政府扶持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展,其實也為(wei) 手藝人提供了發展平台,比如西藏各地藏戲演出隊的增加,他們(men) 每年能接到不少藏戲麵具製作的訂單。

  他說:“去年接的訂單今年還在做,西藏區外的訂單也多。”

  “(藝術與(yu) )商業(ye) 發展需要平衡。”西洛一直要求自己,尊重傳(chuan) 統,謹遵師父囑托,保持手工藝不變味。

  包括西洛的師兄邊巴次仁在內(nei) 的大部分人生中,一直在默默傳(chuan) 承這項傳(chuan) 統手藝。51歲的邊巴次仁看來,如今,政府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以及收入的提高,手藝人社會(hui) 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邊巴次仁之前也在八廓街開店,後來加入到西洛的合作社。他說:“家離合作社很近,上下班也方便,農(nong) 忙的時候也顧得上。”

  他的愛人在合作社附近經營甜茶館,孩子已經在讀大學。他表示,衣食無憂,做個(ge) 簡單的手藝人是很幸福的事。

  36歲的達瓦是西洛的8個(ge) 徒弟之一,在八廓街偶然相識,彼時達瓦沒有穩定工作,到處打零工。他說:“小時候在寺廟看跳神,就對麵具是怎麽(me) 做的、在哪買(mai) 的,充滿了好奇。”

  自2018年,達瓦已在合作社學習(xi) 了3年。他說:“泥塑學了兩(liang) 年多,剛開始來合作社學習(xi) ,每個(ge) 月有1900元(人民幣,下同)的生活補助,包吃包住。現在每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他與(yu) 西洛均來自達孜區雪鄉(xiang) ,現住在拉薩市區,每天開車往返家與(yu) 合作社之間。這份工作不僅(jin) 帶給他穩定的收入,生活也有了方向。

  達瓦說,合作社嚐試過將一些麵具縮小變成旅遊文創產(chan) 品,但是離規模化生產(chan) 尚有距離,大家都在思考摸索中。他也建議,將高原動物如雪豹用羌姆麵具傳(chuan) 統工藝製作成立體(ti) 頭像,既保留傳(chuan) 統文化技藝,又可傳(chuan) 達生態環保概念。

  新時代下,不論是兼具商業(ye) 角色的西洛、專(zhuan) 心做匠人的邊巴次仁,亦或是有著新鮮發展思維的達瓦,西藏非遺文化在他們(men) 人生中以不同的初心在繼續傳(chuan) 承。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