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尼洋河畔盛開的團結之花

發布時間: 2022-01-17 09:22: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走進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xiang) ,依托地形建立的特色濃鬱的房屋錯落有致,家家戶戶房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不大的鄉(xiang) 鎮裏,生活著漢、藏、門巴、珞巴四個(ge) 民族。盡管各族居民的生活習(xi) 慣不同、語言不同,但多年來這裏的居民們(men) 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通過共同努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奔上小康路。

  生活在更章鄉(xiang) 門仲村的旺紮和拉宗,是一戶民族通婚家庭。旺紮是藏族,也是門仲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拉宗是自幼生活在門仲村的門巴族。旺紮和拉宗從(cong) 小就認識,2002年結婚,育有一對兒(er) 女。如今,旺紮一家生活在一個(ge) 200多平方米的兩(liang) 層藏式小院,走進院內(nei) ,道路用水泥抹得十分平整,道路兩(liang) 旁種了土豆、蔥等作物,屋內(nei) 冰箱、電視等各類家具一應俱全,屋子被收拾得十分幹淨。

  “能有今天的好生活,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旺紮感慨地說。

  更章鄉(xiang) 原為(wei) 排龍鄉(xiang) ,曾位於(yu) 林芝縣(現在的巴宜區)東(dong) 北角,北靠波密縣,東(dong) 接墨脫縣,鄉(xiang) 政府距縣城130公裏,是林芝縣最偏遠的一個(ge) 鄉(xiang) 。2000年,由於(yu) 易貢洪水暴瀉,排龍鄉(xiang) 整體(ti) 搬遷至巴宜區,更名為(wei) 更章門巴民族鄉(xiang) 。

  2011年,由於(yu) 西藏“十三五”重點工程項目多布水電站選址更章鄉(xiang) ,門仲村開始了第二次的搬遷。現定居的新址,道路硬化、路燈照明、自來水等基礎設施應有盡有。

  “搬遷後,我們(men) 村就在318國道旁,拉林公路也通車了,交通很便利。”旺紮這樣告訴我們(men) 。

  2019年12月31日,門仲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wei) 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據旺紮介紹,被命名為(wei)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後,門仲村村“兩(liang) 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通過挖掘門巴族特色文化,著力打造門巴特色旅遊村。如今,村裏修建起了演藝中心,完善了旅遊配套設施,村民吃上了旅遊飯。2021年上半年,全村共通過旅遊增加收入24萬(wan) 餘(yu) 元。

  “今年我們(men) 計劃在村內(nei) 318畝(mu) 耕地上種植‘黑鑽’蘋果樹13640棵,並結合優(you) 越的地理環境和門巴風土人情發展特色旅遊業(ye) ,雙管齊下,增加群眾(zhong) 收入。”林芝市中級人民法院駐門仲村工作隊副隊長達瓦次仁的話語裏透著自信。

  漫步在門仲村,我們(men) 來到了村裏的小賣部,店主索朗次仁熱情地迎了出來。旺紮告訴我們(men) ,索朗次仁一家也是民族通婚家庭。

  索朗次仁是門巴族,妻子永珍是昌都市左貢縣的藏族。以前,索朗次仁在外打工時認識了永珍。兩(liang) 個(ge) 地方的人,因為(wei) 愛情走在了一起。婚後,索朗次仁和妻子永珍一起回到門仲村,在村裏開了個(ge) 小賣部。妻子永珍為(wei) 索朗次仁打理好家務事,做飯、幹活、照顧小孩……兩(liang) 個(ge) 人相互扶持,一起走過最艱難的歲月。“現在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生意好的時候一年有7、8萬(wan) 元的收入。”索朗次仁笑著說。

  在門仲村,民族團結故事雖平凡,卻曆久彌香、溫暖人心,各族群眾(zhong) 於(yu) 平凡中話感動、在細微處享溫暖。

  離開門仲村,沿著尼洋河,我們(men) 來到紮曲村。2011年,紮曲村的藏族姑娘普布卓瑪和來自四川達州的漢族小夥(huo) 唐文前在更章鄉(xiang) 認識,並最終結成夫妻,日子過得其樂(le) 融融。唐文前從(cong) 部隊轉業(ye) 以後,來到更章鄉(xiang) 做起了生意。

  “我倆(lia) 雖然民族不同,但經過多年相處,都學會(hui) 了相互理解和包容,生活過得很幸福。”唐文前笑了笑說。夫妻倆(lia) 除了過好自己的生活,還會(hui) 經常幫助村裏生活困難的群眾(zhong) ,為(wei) 村裏的老人買(mai) 藥、送藥。

  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繪就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如今的更章鄉(xiang) ,處處能看到各民族團結互助的畫麵,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尼洋河邊越開越豔。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