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時節,狂風呼嘯。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日喀則市康馬縣涅如堆鄉(xiang) 藏細綿羊育肥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養(yang) 殖合作社(簡稱“合作社”),牧民占堆正忙著給上千隻羊投喂飼料。他笑著告訴記者:“自從(cong) 我們(men) 這兒(er) 開始人工種草後,就建立了合作社,羊統一養(yang) 在合作社裏,冬天再也不用去很遠的地方放牧了,日子也比以前過得好了。”
以草養(yang) 畜
育肥、銷售兩(liang) 不誤
說起曾經的家鄉(xiang) ,涅如堆鄉(xiang) 的老百姓有一肚子苦水。“我們(men) 這兒(er) 是個(ge) 大荒灘,‘特產(chan) ’就是風,從(cong) 春刮到冬,沙塵滿天飛,屋子裏到處都是灰,玻璃窗根本擋不住。”
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不僅(jin) 長不出肥美的牧草供給牛羊,也製約著當地經濟發展。“我們(men) 這兒(er) 什麽(me) 都缺,唯獨不缺地。可是要想讓這塊貧瘠的地發揮價(jia) 值,就得下苦功夫。”涅如堆鄉(xiang) 鄉(xiang) 長嘎瑪旦達說。
飼養(yang) 員投喂飼料。人民網 李海霞攝
收割牧草。圖片由涅如堆鄉(xiang) 提供
時間倒回2015年,康馬縣政府準備在這裏人工種草。來自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林草局等係統的專(zhuan) 家們(men) 展開了調研,通過改良客土,試種了500畝(mu) 。“剛開種了好幾個(ge) 品種的草,試驗兩(liang) 年後發現燕麥草、綠麥草最適合,便擴大了規模。”嘎瑪旦達介紹,“期間,政府支持力度很大,老百姓非常高興(xing) 。”
牧民靠牛羊,牛羊靠草場。看著眼前荒灘上長出的草有一米多高,大家夥(huo) 兒(er) 樂(le) 壞了。“以前我們(men) 這兒(er) 哪裏有這麽(me) 高的草呀,超不過10公分,稀稀拉拉的,牛羊吃了也不見壯。”
一人高的飼草。圖片由涅如堆鄉(xiang) 提供
牧草試種成功後,當地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如今已經達到2.3萬(wan) 畝(mu) 了。每年鮮草產(chan) 量達3萬(wan) 噸,青幹草總產(chan) 量2000噸,總產(chan) 值達480萬(wan) 元。
“以前總擔心牛羊吃不飽、不長肉,一隻羊還不到60斤,瘦瘦的,看著很可憐。現在一點都不擔心了,你看我們(men) 的羊,一隻有100多斤呢,長得多好!”占堆指著眼前歡脫的羊兒(er) ,滿臉笑容。
從(cong) 飼草短缺到增草有效,從(cong) 牲畜瘦削到育肥有效,牧民們(men) 在荒灘上種出了奇跡。
以草養(yang) 人
就業(ye) 、分紅同富裕
萬(wan) 畝(mu) 草場不僅(jin) 讓當地牛羊都吃飽了飯,也讓百姓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每年要預留300噸自給自足,剩下的都會(hui) 銷售出去,獲得的收益一部分用來分紅,一部分投入到合作社裏。”嘎瑪旦達說。
基於(yu) 萬(wan) 畝(mu) 人工草場,涅如堆鄉(xiang) 成立了合作社,不僅(jin) 讓各家各戶拿到了分紅,還解決(jue) 了部分百姓的就業(ye) 問題。“合作社的羊都是村民入股的憑證,年底可以按照每隻70元的標準拿到分紅。去年有400戶村民參與(yu) 分紅,共計25萬(wan) 。”該合作社負責人立新介紹,“除此之外,合作社還吸納了項目區的200多人就業(ye) ,每年兌(dui) 現工資120—130萬(wan) 元。其中固定崗位14人,每月工資4500元。”
合作社裏的藏細綿羊。人民網 李海霞攝
合作社成立後,還解放出了一部分年輕的勞動力。“以前放牧,每戶都得出人,甚至有些全家上陣,一家人的生活全‘綁’在幾隻羊上了。自從(cong) 成立了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大家再也不用擔心牲畜吃草和出欄銷售問題了。很多年輕人也選擇學一門手藝或者外出打工,家裏多了一份收入。2021年,轉移勞動力2900餘(yu) 人(次),創收1060萬(wan) 元。”嘎瑪旦達介紹。
不僅(jin) 如此,育肥後的藏細綿羊很受市場歡迎。“光從(cong) 重量上來說,羊的體(ti) 重比以前增加了兩(liang) 倍。”立新介紹。目前,該鄉(xiang) 藏細綿羊年存欄量能達到2萬(wan) 隻,年出欄量6000餘(yu) 隻。市場價(jia) 是16—20元/斤,百姓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番。
從(cong) 靠羊維係基本生活到靠羊就業(ye) 分紅,牧民們(men) 在荒灘上種出了“金元寶”。
以草養(yang) 業(ye)
生態、產(chan) 業(ye) 齊頭進
雖是冬季,但收割後的草場依然散發著生機,還有人在上麵放牧。立新說:“這些草根夠牛羊吃一個(ge) 冬天,牧民們(men) 不用再趕著牛羊去山裏,又冷又凍地受罪。”
綿延8公裏的人工草場,讓百姓日子過富足了,也讓當地生態有了好轉。
夏季人工草場。圖片由涅如堆鄉(xiang) 提供
冬季人工草場。人民網 李海霞攝
“風小了,灰塵也小了,我們(men) 終於(yu) 可以穿幹淨的衣裳了。”
“一到夏天,附近的人都來這裏過林卡、拍照,特別熱鬧。”
“土壤環境改善了很多,可以種出青稞、油菜了。”
……
采訪時,當地百姓你一言我一句,無不透露著幸福感。
“眼下還有很多空地,下一步有擴大種植規模的打算嗎?”
麵對這個(ge) 問題,嘎瑪旦達說:“也許以後會(hui) 擴大,但目前我們(men) 還是以保護生態為(wei) 重,確保草畜平衡。因為(wei) 澆灌草場和部分農(nong) 田,引用的是涅如藏布的水,節約水源也是重點考慮因素。未來,如果澆灌等更加便利,會(hui) 考慮進一步做大做強。”
過去幾年,這片草場作為(wei) 脫貧攻堅產(chan) 業(ye) ,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今,它又成了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力抓手。
打成捆準備銷售的青幹草。人民網 李海霞攝
生產(chan) 出來的顆粒飼草。人民網 李海霞攝
在合作社有一間飼草加工車間。嘎瑪旦達介紹:“下一步我們(men) 要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增加飼草的附加值,將青幹草充分利用起來,生產(chan) 顆粒飼料。目前,車間在試運行階段。已經加工了160噸。這些飼料中混合了玉米、大豆等,既提高了青幹草的利用率和營養(yang) 價(jia) 值,也降低了運輸成本,很受市場歡迎。我們(men) 還想做綠色商標,打品牌知名度。”
6年,2.3萬(wan) 畝(mu) ,青幹草累計生產(chan) 1萬(wan) 餘(yu) 噸,總產(chan) 值2300餘(yu) 萬(wan) 元,百姓就近就便就業(ye) ,累計分紅360萬(wan) 元……從(cong) 吹風“吃土”到築起一道綠色屏障,從(cong) 脫貧攻堅到振興(xing) 鄉(xiang) 村,涅如鄉(xiang) 在荒灘之上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保護、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